古植物生态学与古植物地理学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82篇,会议文献有4篇,学位文献有18篇等,古植物生态学与古植物地理学的主要作者有唐领余、黄翡、李承森,古植物生态学与古植物地理学的主要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由于张国焘的阻挠,红军停留在懋功、卓克基、毛儿盖地区达两个月之久。毛儿盖会议之后,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才得以开始付诸行动,右路军迈上了征服大草地的艰难路程。吞噬...
2.[期刊]
摘要: 末次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研究是过去的全球变化(PAGES)研究的三大重点之一,通过孢粉分析和热释光断代建立了北京西山末次间冰期植被的演化序列,研究了该地区古植...
3.[期刊]
摘要: 对中国新疆地区218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孢粉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温带山地针叶林、高寒草甸及盐生草甸、温带草原、荒漠以及荒漠-沙漠过渡带均具有相对特...
4.[期刊]
摘要: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扩展奠定了欧亚大陆的构造格局,对中亚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改变了亚洲的大气环流模式,加强了亚洲季风环流和内陆干旱化,并...
5.[期刊]
摘要: 通过内江城区5个样点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与植物群落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①花粉组合中木本植物花粉占59.6%,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花粉比值(AP/NAP)约为1...
6.[期刊]
摘要: 报道了吉林南部早侏罗世义和植物群中的苏铁类化石3属7种,即ptrophyllum baotoum Zhang,Pterophyllum exhibens Li...
7.[期刊]
山西太原早二叠世山西始莲座蕨(新种)及其古植物地理学和古环境意义
摘要: 报道了山西太原西山煤田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中一种具解剖构造的、两侧对称的莲座蕨目聚合囊,这是目前为止华夏植物区已知地质时代最早的两侧对称的莲座蕨目聚...
8.[期刊]
摘要: 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的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的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
9.[期刊]
内蒙古锡林浩特盆地早侏罗世晚期植物群:兼论中国早侏罗世晚期气候
摘要: 首次报道了产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盆地侏罗系红旗组的植物群,共计21属37种。该植物群由木贼目、真蕨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和少量分散保存的种子等组成,以真蕨类丰...
10.[期刊]
用花粉记录探索古植被--答"关于华南地区末次冰盛期植被类型的讨论"
摘要: 正确认识花粉源区、花粉传播及其动力,是用花粉重建古植被的基础.对深海花粉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文章回答了刘金陵等对我们南海的工作的质疑,同时阐述了我们用深海...
11.[期刊]
摘要: 文章通过对现有相关资料的分析,支持在华南地区末次冰盛期时热带植被消失,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观点,但认为在末次冰盛期时该区存在"温带草原"的说法欠妥....
12.[期刊]
摘要: 应用放大镜观察的方法对东胜煤田侏罗系延安组中保存的大量植物化石进行分析,共鉴定出24属64种.在此基础上,对侏罗系延安组植物群组合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进行研...
13.[期刊]
太湖平原全新世中晚期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文化--以苏州绰墩遗址为例
摘要: 江苏苏州昆山的绰墩遗址,良渚期、马桥文化层中的孢粉组合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是亚热带森林和广泛发育的湖塘沼泽.良渚期的先民对森林有所破坏和利用.太湖平原约5...
14.[期刊]
摘要: In this study, a hapten was synthesized from methyl 2-[(sulfamoyl)methyl] benzo...
15.[期刊]
自然伽马曲线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古近-新近纪地层为例
摘要: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过程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而将 GR 曲线应用于重建古环境、古气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处于尝试性阶段。本文在研究七23井 GR 曲线的基础...
16.[期刊]
中国晚古生代栉羊齿属Pecopteris的多样性及地质地理分布
摘要: 栉羊齿属Pecopteris植物普遍被认为是真蕨纲、观音坐莲目、莲座蕨科植物,中国晚古生代除冈瓦纳植物区之外,华夏植物区、安加拉植物区以及欧美植物区广泛分布着...
17.[期刊]
摘要: In this study,the leaves of Comptonia columbiana Dawson from the Eocene of nort...
18.[期刊]
摘要: 甲任,男,藏族,1962年7月出生,四川若尔盖人,中共党员,1982年7月参加工作,民族学专业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藏学研究会理事,四川...
19.[期刊]
摘要: 从成都出发,向西北400多公里,就到了若尔盖。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最美丽的沼泽湿地,最美丽的草原,这就是四川若尔盖大草原。
20.[期刊]
摘要: 7月的若尔盖,草更绿了,一碧万顷;蜿蜒逶迤的九曲黄河第一湾,日落红了,独成一景;梦幻妖娆的花湖,花开了,生气盎然;蜿曲摆荡的红原月亮湾,水更清了,渲池不畅。7...
1.[会议]
摘要: 植物叶、茎及其它器官表面的气孔器对植物的水平衡与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意义。化石植物的叶片的研究对于重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具有巨大潜力。文章提出了利用研究植物气孔...
2.[会议]
摘要: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通过测定不同海拔梯度上现生植物叶片表皮特征,来探讨这些特征与外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为下一步选择化石植物叶片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提供重要的参...
3.[会议]
摘要: 近来从浙江天台中新世嵊县组采集到防己科内果皮及叶片化石。防己科藤本植物被认为是新生代多层次森林结构体系的指示器,秤钩风属为木质藤本植物,目前仅分布于亚洲各热带...
4.[会议]
摘要: 为了解北部湾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选择海洋地质调查项目在中国管辖的东侧湾内用箱式取样采集的4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含有数量可观的硅藻壳...
1.[学位]
摘要: 古树是重要的遗传资源,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和景观价值。近年来,古树常用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研究我国的古树资源,包括研究其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健康状...
2.[学位]
摘要: 上新世时期是地球环境发展变化过程中由温暖的中新世向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更新世的过渡时期,研究上新世的气候有助于研究现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我国上新世植物群研究...
3.[学位]
摘要: 我国的农业考古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进展迅速,特别是在史前农耕遗存的发现和研究上有突破性的成就,将稻作农业的历史推进到1万年以前。但是,与南方的稻作农业相比,在中...
4.[学位]
安徽7.0-5.0KaBP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及南北区域差异的淀粉粒分析
摘要: 植物性食物是人类食物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探索古人类植物性食物利用的演变过程及区域差异,能为我们研究农业的发生、发展与古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等热点问题提供重要...
5.[学位]
摘要: 文化遗址是我国历史文明的鉴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文化遗址植物景观与生态环境是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条件,能为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
6.[学位]
摘要: 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是利用化石孢粉恢复古环境、古植被的重要依据。将花粉分析与现代生态学以及现代地理学中的数理分析方法更密切地结合起来是孢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