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545篇,学位文献有10篇等,话剧的主要作者有刘炳善、姜南、杨智,话剧的主要机构有云南艺术学院、广西大学文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茶馆》作为比较经典的群像类话剧作品,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众多,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艺术魅力,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十分流畅,是少有的能够将群像作品细腻、细致表达出来...
2.[期刊]
摘要: 在《子夜》中,“媒介”因素的大量出现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些“媒介”因素不仅仅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它们还参与到了小说叙事过程之中,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基...
3.[期刊]
摘要: 人物表王毅刚:男,45岁,派出所办案队队长陈江涛:男,25岁,派出所警察珊珊:女,17岁,王毅刚女儿,中学生马小伟:男,15岁,中学生李文娟:女,43岁,王毅...
4.[期刊]
用话剧语言阐释“‘活生生的阿Q’形象”——论许幸之的《阿Q正传》六幕剧
摘要: 许幸之改编的话剧《阿Q正传》1937年初在延安首演,在上海第二次演出历时半月,上座率极高。许幸之对剧本曾六易其稿,增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出剧本的戏剧性...
5.[期刊]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戏曲艺术在20世纪上半叶发挥了特殊且积极的文化感召作用,同时为了配合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老舍凭借高超的戏曲创作水准和满腔的爱国热忱...
6.[期刊]
摘要: 生与死是全人类都需要直面的生命的本源问题,它阐释了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人类的生死意识正是由生与死的观念衍生而出.《狗儿爷涅槃》塑造了一个视土地如生命的狗儿爷这...
7.[期刊]
摘要: 话剧《萧红》立足于萧红的情感与命运,选取她人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素材,以情感经历为主线,推动爱情、女性意识和文学精神坚守等主题协同发展,构建其光彩与晦暗,...
8.[期刊]
摘要: 话剧《萧红》立足于萧红的情感与命运,选取她人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素材,以情感经历为主线,推动爱情、女性意识和文学精神坚守等主题协同发展,构建其光彩与晦暗,...
9.[期刊]
摘要: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戏剧的文艺方式向大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活报剧因其自身小型化、灵活性、大众化的特点适应了抗战新形势的需要,成为普遍流行...
10.[期刊]
摘要: 话剧 《贵胄学堂》是编剧黄维若教授创作的清末系列话剧中的一部.该剧的剧作充满了寓言意味,将时代变革的宏大叙事隐于贵胄学堂之后,展现愚昧和文明、保守与创新、禁锢...
11.[期刊]
摘要: 中国话剧在其诞生之初便将林冲戏纳入了创作范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革命艺人刘艺舟、陆镜若等新剧创作者纷纷将编演林冲剧作为宣扬抗争意识的启蒙工具.抗战时期,吴永...
12.[期刊]
摘要: 《山河泪》是时为中国东南大学的学生侯曜创作的一部以"三一"运动为题材的话剧,也是最早一部以"三一"运动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该剧的创作目的 是"描写韩国独立运...
13.[期刊]
摘要: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艺术性极强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重点分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从戏剧的整体结构、戏剧的语言表达和戏剧展现的矛盾冲突三方面展开论...
14.[期刊]
摘要: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分别被曹禺、林柯、李健吾改编成同名话剧剧本。三个改编剧本既有对原著艺术精神的认同,也有切身性的创造,它们在剧本文学和话剧...
15.[期刊]
"天窗"中的英国经济——经济学视阈下的戴维·黑尔话剧《天窗》
摘要: 英国当代编剧戴维·黑尔的剧作《天窗》写于1995年,表面上展现的是家庭关系、情感纠葛和伦理情节,实际上是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时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业致富"思...
16.[期刊]
摘要: 中国现代剧作《儿童剧本:尹奉吉》与《尹奉吉:现代的两幕史剧》是以韩国抗日英雄尹奉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剧本。剧作中以中国文化元素塑造了韩国人形象,借韩国人、日...
17.[期刊]
摘要: 渗透在马森荒诞剧作中的孤绝感和荒谬感折射并反映了其当时身处于冷战背景下的时代历史以及思维特征。首先,远离大陆和台湾的创作视角使马森能够抽离出个人自我情感,从整...
18.[期刊]
摘要: 袁昌英的三幕话剧《孔雀东南飞》,通过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在中国封建社会,男性为维护自身群体的利益,漠视女性的合理需求和正当欲望,他们通过...
19.[期刊]
摘要: 刘歆“助莽篡汉”的说法自两晋以来渐次强化,至康有为而达鼎盛.钱穆等虽有辩证,但多流于片面或静止的思考和分析模式.需知,历史事物往往是动态的,而历史现象又往往是...
20.[期刊]
“原始的力”与“愤懑”的社会想象——再论曹禺的创作心理与情感
摘要: 从《雷雨》开始,曹禺在阐释其创作时都会提到一个特殊的角色:在场而不露面的人物。可以说,“不露面的主角”贯穿了曹禺的创作,它具有“原始的力”,是冲破一切的可能和...
1.[学位]
摘要: 马彦祥早在1931年就探讨戏剧本体的问题上提出了“戏剧二重性”这一主张,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极其具有前瞻性的论述。在马彦祥的艺术探索道路中,话剧是其进行戏曲研究...
2.[学位]
摘要: 在文化产业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年代,话剧产业着眼于长远发展和领先市场的核心秘笈是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真正差异化的作品和服务。究竟如何把观众群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3.[学位]
摘要: 众所周知,《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著作,更被称作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多年来,很多学者都从不同层面对《雷...
4.[学位]
摘要: 戏剧翻译是个特殊的文学翻译领域。由于戏剧具有双重性,既是文学艺术,又是表演艺术,因此戏剧翻译比其它文学体裁的翻译更为复杂,面临更多的挑战。戏剧在创作和表演上都...
5.[学位]
摘要: 戏剧发展成熟的四十年代,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影响之下,国统区剧作家以话剧作为抒情写意的工具,表现战争环境下的自由想象。 国统区话剧中的自由主题囊括了个体自...
6.[学位]
摘要: 礼貌对所有文化来讲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礼貌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学者们在社会交际中以及语言与文化等方面对礼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理论探讨...
7.[学位]
摘要: 本文从李龙云原创的六部剧作入手,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与剧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从童年与青年时期的生活,爱情经历以及剧中人物四个方面,潜入李龙云“记忆漩涡”...
8.[学位]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话剧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的10年,大批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对中国话剧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各种新型的探索剧冲破传统的壁垒纷至沓来,使当代话剧舞台...
9.[学位]
摘要: 在英语学科中关于被视为语言学界的传统焦点问题之一的照应修正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者们对英语中的照应修正现象从各个不同的理论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指称选择要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