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论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598篇,会议文献有5篇,学位文献有2篇等,杂论的主要作者有于智敏、于峥、王永炎,杂论的主要机构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相火学说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既可以用来阐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也可以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本文运用相火学说探讨IgA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认为其病...
2.[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喻嘉言治疗伤寒当以存阴为重的学术思想,提出喻氏之“阴”当为包含津液、精血、血肉形质三层次的“阴分”概念,认为其救阴思想并非局限于使用清热、养阴之剂...
3.[期刊]
摘要: 《黄帝内经》对常见周围神经病的病名及病机相关认识较为广泛。当代医家以营卫理论为指导,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芍药知母汤、续命汤等方剂治疗此类病证已取得较好疗...
4.[期刊]
摘要: 伏邪是中医病因理论体系中一类重要的概念,很多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与伏邪密不可分,因此认清伏邪对当今临床诸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黄帝...
5.[期刊]
摘要: 在文意理解与文字训诂的基础上,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用例,考释《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木敷者”“手如握虎”两处。“敷”,当据《太素》作“陈”,“陈(陳)”异体作“...
6.[期刊]
摘要: “引火归元”是中医学原创的治法也称引火归源,是将浮越于上之火引归其原位之源。这种说法最早于明清时期出现并广为流传,其核心是通过内服、外敷、针灸和噙含等调摄方法...
7.[期刊]
摘要: 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中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是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应用,从自然界气机升降出入对人体气机影响角度,阐释六经病欲解时。寅至辰时,自然界阳气初升,人...
8.[期刊]
摘要: 《圣济总录》为北宋官修方书,其内容丰富,旁征博引,收录了大量今已亡佚的理论著述和民间医方,集宋及宋以前医方之大成,是当今临床实践中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珍贵史料。但...
9.[期刊]
摘要: 两宋时期有关《伤寒论》的医家医著较前代增长迅速,伤寒学派也得到快速发展。北宋治平年间,校正医书局校勘的《伤寒论》成为定本,但校勘者对于《伤寒论》内容的取舍未说...
10.[期刊]
摘要: 《黄帝内经》记载胞系于肾内藏精气,胞中之气在脾胃元气不足、湿气下流、肾间经络闭塞的情况下可化生阴火。阴火起于下焦胞络,肾水的盈亏影响阴火的发生和潜降。胞脉属心...
11.[期刊]
摘要: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机遇与挑战并存,现代研究已基本明确邪盛正虚为艾滋病的中医基本病机,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艾滋病患者的中医常见证候。中医药在干预...
12.[期刊]
摘要: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将中医药学重要术语进行考证、规范,全书共5卷分为603篇专论,对1200余条中医重点、疑难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证研究,从溯源考证、内涵诠释...
13.[期刊]
摘要: 李东垣《脾胃论》中提出“甘温除热”法治疗以内伤脾胃为基本病因病机的一类发热证候。今以清·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探讨“甘温除热”法,认为其针对的病机属脾胃内伤...
14.[期刊]
摘要: 外感病并不只表现为表证,当其脾胃已伤除表现为表里同病外,纯里无表者亦多见。脾胃内伤不足以卫外,外邪直趋而入,不在表停留而直中于里,表现为里证,治疗当纯从里证入...
15.[期刊]
摘要: 十三鬼穴为治疗精神、情志病的经验组穴,主要治疗的是与意识和精神有关的疾病。本文从十三鬼穴的源流、演变、主治病种和组穴内涵角度探讨十三鬼穴治疗神志疾病的机制。从...
16.[期刊]
摘要: 通过检索古代文献中关于“月囷肉”的相关内容,整理月囷肉的内涵、历代医家对月囷肉的注解以及月囷肉的临床应用状况,重点分析了月囷肉与气血形体的关系、月囷肉的诊断学...
17.[期刊]
摘要: 各代医家对于“七损八益”理论的重要性虽都予以肯定,但就其本义考释一直存在争议且未有定论。笔者认为要对“七损八益”正确认识和运用,应本于《黄帝内经》,从其出处、...
18.[期刊]
摘要: 目的提出中医优势病种遴选和评价方法的技术指导建议草案,以促进未来遴选与评价工作。方法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医优势病种相关研究文献,结合前期30个优势病种案例的分析,...
19.[期刊]
摘要: 专方专药治专病即针对某一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和根本病机,采用特效的方剂、中药进行治疗。此治疗模式建立在辨病基础上切中疾病本质,具有可重复性强、临床疗效确切的优势。...
20.[期刊]
摘要: 燥证既可单独成病又可见于其他疾病的不同阶段,故于临床较为常见,而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方案及药物,中医药在燥证治疗上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等优势,但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1.[会议]
摘要: 本文探讨了仲景对剂型的运用及给药途径的选择,并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新成果,阐述了仲景方药剂型及给药途径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
2.[会议]
摘要: 三十余载,重新翻读《金匮要略》尤是读到《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对东汉张机(仲景)的博学,肃然起敬.《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杂病的专书,故被誉为...
3.[会议]
摘要: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绍兴二年曾举进士,任徽州、杭州教官及翰林集贤院学士,故后世多以“许学士”称之,他不仅是宋代研究伤寒的著名医家,而且在杂病证治方面也...
4.[会议]
摘要: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白可,一日二三度发。本文介绍了桂麻合方的原文和解说,浅谈了桂麻合方的运用。
5.[会议]
摘要: 提起太阳病治法,凡学《伤寒论》者莫不知其有经证、腑证。腑证先不论,即经证有本证有变证。本证有表虚证之桂枝汤证,有表实证之麻黄汤证,其变证又纷繁多种。本文介绍了...
1.[学位]
摘要: 目的:通过对仲景学术思想深刻内涵的认真研究、挖掘、梳理、总结,探知仲景历法医学体系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容,进而对当代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和突发疫情等病症的诊...
2.[学位]
基于《伤寒杂病论》胃肠病证证治理论的IBS辩证规律和特点研究
摘要: 目的:探索基于《伤寒杂病论》的肠易激综合征(IBS)辨证规律;规范IBS中医辨证模式,部分揭示IBS发病的藏象学基础。方法:系统整理IBS古今文献,寻找中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