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小气候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9篇,会议文献有6篇,学位文献有14篇等,土壤与小气候的主要作者有张强、姚德良、李家春,土壤与小气候的主要机构有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气象局、上海宝山区气象局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利用2008年7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SACOL)站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地表土壤热通量的三种计算方法,即谐波法、温度预报校正法(TDEC法)以及结...
2.[期刊]
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如何预测太湖流域的年降水量,发现年降水量的规律。[方法]对太湖流域1960—2010年年降水量进行了分析,运用加权马尔可夫链方法建立了该区年降...
3.[期刊]
摘要: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长期的冻融与水蚀造成的凹陷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探讨和评估高寒沼泽草甸碳循环过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湖北岸冻融—水...
4.[期刊]
摘要: 利用1971—2006年西藏13个站的0~20cm浅层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36a来西藏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及气候突变.结果...
5.[期刊]
摘要: 利用长期土壤湿度和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在近20年来,陇东黄土高陆面蒸发和土壤储水量的年际变化主...
6.[期刊]
摘要: 简要地回顾了现存的由气候情景驱动水文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方法。指出这种单向连接方法很难将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引起的陆地水循环变化反馈给大气。这既影...
7.[期刊]
摘要: 利用小波分析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对1961—2005年内蒙古中东部沙地-湿地镶嵌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5年,研究区年均气温呈...
8.[期刊]
摘要: 基于松嫩平原16个农业气象站1980—2005年作物生长季的旬土壤湿度、月气温和月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0~30cm)土壤湿度的...
9.[期刊]
摘要: 根据黑河试验1991年6月20日~8月21日、1990年12月17日~2月15日每天48个时次和第二次青藏高原试验改则及狮泉河1998年全年每天24个时次的土...
10.[期刊]
摘要: 根据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5个国家基本台站1950年~200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本文运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地区降水与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11.[期刊]
OBSERVATION AND MODELING FOR TERRESTRIAL PROCESSES IN ALPINE MEADOW
摘要: The water-heat transfer process between land and atmosphere in Haibei alpine me...
12.[期刊]
摘要: 基于建立在莫高窟窟顶的密闭拱棚,通过监测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对极干旱地区典型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
13.[期刊]
摘要: 中国黄土高原是全球独特的地理区域,其陆面水分过程比较特殊.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的陇中黄土高原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站的资料,分析了陆面水分...
14.[期刊]
摘要: 有效降水对于土壤水分的补充和农作物的生长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通常认为大于5 mm的降水即为有效降水.但是有效降水的影响因素很多,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背景...
15.[期刊]
摘要: 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可以指示活动层厚度变化.利用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74个站1977-2006年近30年的土壤温度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土壤热状况.结果表...
16.[期刊]
摘要: 对陆面过程模式(BATS)土壤温度模拟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利用气象站资料模拟土壤温度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多层土壤温度,可与观测站的资料直...
17.[期刊]
摘要: 土壤湿度是揭示地表水分变化过程最为直接的参数,对气候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气象因子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对土壤湿度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18.[期刊]
摘要: 为探索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高位早洞内CO2来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于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按月实施定位监测,对贵州织金洞洞穴CO2浓度和洞穴水、土壤CO2...
19.[期刊]
摘要: [目的]对水库建设下特克斯河谷动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标本鉴定,研究恰甫其海水利枢纽水库建成后特克斯河谷动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
20.[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内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及其预报模型.[方法]利用徐州地区标准日光温室内外气温和温室内多层次土壤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温室内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和...
1.[会议]
摘要: 利用NASA-ESE提供的算法和代码对EOS/MODIS进行大气校正计算,得到CH1-CH7的地面反射率.再分别用大气校正前后的表观反射率和地面反射率数据计算...
2.[会议]
摘要: 我国土壤硒含量分布严重不均,从东北到西南地区存在一条典型的土壤低硒带,然而该低硒带的成因至今仍不明确.基于硒干湿沉降和挥发的机理,亚洲季风造成的硒沉降和微生物...
3.[会议]
摘要: 应用NOAA/AVHRR通道1、通道2和通道4计算得到的表观热惯量和植被指数,并结合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的土壤湿度,分别建立了传统的和考虑植被指数的表观热惯量估...
4.[会议]
摘要: 土壤热通量在地表能量交换中扮演重要角色.相对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区而言,土壤热通量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利用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天...
5.[会议]
摘要: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6-8月各月连续6天晴天的湍流、辐射、土壤温度和热通量梯度观测资料,确定了晴天土壤热参数,并通...
6.[会议]
摘要: 世界范围内的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荒漠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一半,是地球陆面上最大的下垫面.与其他下垫面相比,生态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下垫面对气候有更大的影响.土壤...
1.[学位]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文章用不同下垫面数据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又给出按e指数变化初始温度廓线,用傅立叶正弦变换解出耦合热传导方程的...
2.[学位]
摘要: 该文首先利用中国东部1990-2000年旬平均土壤湿度、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对0-50cm层次土壤湿度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土...
3.[学位]
摘要: 针对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森林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速度加剧等生态问题,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将这一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立项,深入研究项目区主要的农业...
4.[学位]
摘要: 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其地表生态脆弱,下垫面特征较为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而下垫面特征对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目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采用的耕作...
5.[学位]
摘要: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广阔,绿洲、戈壁和沙漠下垫面是其独具特色的地理景观,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处于戈壁沙漠包围之中的绿洲是干旱区重要的生态资源,是干旱区人...
6.[学位]
摘要: 荒漠包围的绿洲是西北干旱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基地,更是该地区人们生存的生命线。但目前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剧增等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再加上掠夺式经...
7.[学位]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因此土壤有机碳(SOC)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