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观测技术与方法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868篇,会议文献有218篇,学位文献有155篇等,地震观测技术与方法的主要作者有刘希强、李圣强、李闽峰,地震观测技术与方法的主要机构有中国北京、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福建省地震局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简要介绍了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同时重点阐述了地震监测系统构成及其基本功能。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监测系统通过地震数据的实时汇集、存...
2.[期刊]
摘要: 为提升省级台网的震情信息服务能力,实现地震信息自动化、智能化的产出与发布,项目研究开发了一套“地震台网智慧服务平台”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可实现地震信息的自动接...
3.[期刊]
摘要: 近年来非天然地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台网工作人员迫切需要对责任区内非天然地震多发区域、波形特征、频谱特征等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图谱以作为工作参照。本研究选取并重...
4.[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了栅格定标统一数据轮廓处理的具体步骤,介绍了3种非均匀栅格定标数据处理方法,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法(N-P法)、方位角加权点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拟合法(M-S...
5.[期刊]
摘要: 本文采用新的JOPENS 6.0系统和旧的JOPENS 5.2系统分别对2019年已经速报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对定位结果进行分析。通过选取2019年陕西地震台...
6.[期刊]
地球物理探测卫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与地震预测应用研究项目及研究进展
摘要: 地震监测预警和预测预报是当前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所面临的最艰巨的问题之一,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安全与国计民生的亟待攻克的科学难题。为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科学研究水平,...
7.[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吉林市地震监测现状,分析了当前吉林市监测台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如何提升基层监测能力的具体工作措施,通过几年的台网建设和具体实践,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基...
8.[期刊]
摘要: 为解决用于高密度布设的低成本MEMS烈度计集成软、硬件资源有限,且难以嵌入较为复杂算法的这一问题,基于Matlab的仿真计算,通过讨论在不同特征函数、时窗长度...
9.[期刊]
摘要: 为实现天然地震与爆破、塌陷事件类型的快速高效识别,文中应用深度学习技术中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设计了基于单个事件单个台站波形记录的深度学习训练模块和基于单个事件...
10.[期刊]
摘要: 做好地震应急管理工作有利于降低因地震产生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现阶段开展基层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及其落实途径,旨在提升基层地震应急管...
11.[期刊]
摘要: 水听器(Hydrophone)可以应用于海洋地质和海洋地震的勘探工作,在观测地震时,往往被当做海底地震仪的第四个分量。通过与海洋地震仪的其他分量对比,水听器在...
12.[期刊]
摘要: 水听器(Hydrophone)可以应用于海洋地质和海洋地震的勘探工作,在观测地震时,往往被当做海底地震仪的第四个分量.通过与海洋地震仪的其他分量对比,水听器在...
13.[期刊]
摘要: 近年来出现的新型高密度地震观测系统——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DAS)有望提高地震成像的空间分辨率.为...
14.[期刊]
摘要: 随着油气勘探领域逐渐向深层、复杂型、隐蔽性油气藏转移,油气资源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反射地震勘探技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油气勘探需求,亟需发展适合复杂地质构造...
15.[期刊]
摘要: 随着油气勘探领域逐渐向深层、复杂型、隐蔽性油气藏转移,油气资源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反射地震勘探技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油气勘探需求,亟需发展适合复杂地质构造...
16.[期刊]
摘要: 提出由一维模板匹配滤波技术(MFT)和二维曲波(Curvelet)变换法穿插的数据处理方法,即先通过一维模板匹配滤波方法得到相关系数,将相关系数组成二维数据并...
17.[期刊]
摘要: 通过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的新一维速度模型与现有华南速度模型的对比,讨论了新一维速度模型在福建地震观测台网的适用性.理论走时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两个速度模型差异明显...
18.[期刊]
摘要: 地震数据集成共享在地震监测与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针对传统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地震数据集成化共享方法集成度低、共享率差的问题,研究一种新的地震数据集成与共享方...
19.[期刊]
摘要: 运用库尔勒ATG-6118H型痕量氢分析仪和WYY-1型气象仪观测数据,对库尔勒断层氢浓度值同气温、气压进行一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断层氢观测与气温影响为负相...
20.[期刊]
摘要: 本文基于波形相似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震序列中单台事件目录校正的方法。以福建仙游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应用双差地震定位(HypoDD)算法对多台事件进行重定位,依...
1.[会议]
摘要: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生命财产的安全,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及损失也愈发令人担忧.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
2.[会议]
摘要: 联合测定矩震级MW和能量震级Me对于量化和评估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参考地球模型AK135Q(Kennett et al, 1995)和QSSP (Wan...
3.[会议]
摘要: 数字化、网络化是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要求和趋势.地震数据和视频传输是地震监测和应急的基础和保障.有线信道是一种稳定可靠的传输方式,但其受地理条件、物理链路的意外...
4.[会议]
摘要: 数值计算包括数值解析计算、数值模拟等,在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中,尤其在异常核实中已逐步应用.形变观测可能受到附近载荷变化、气象因素等干扰,直接或间接的对地壳形变产...
5.[会议]
摘要: 定点形变观测用来观测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变化,包括应变观测和倾斜观测,前者主要观测水平变形,后者主要观测垂向变形.目前多利用趋势分析和频谱分析来提取地震前兆异常信...
6.[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收集山西裂谷带及其邻区150多个宽频带地震仪的连续记录和远震事件波形资料;利用噪声成像、双平面波成像等方法研究了山西裂谷带及其周边区域的面波频散,并基...
7.[会议]
基于高频能量谱高效检测远震动态触发效应的新方法及在云南小江断裂带的应用
摘要: 动态触发是一种由远震振动所引起敏感地区区域地震活动性增强的震间相互作用现象.Hill等(1993)在1992年Landers地震的远震波形记录中首次观测到动态...
8.[会议]
摘要: 以往对定点形变的研究多采用趋势形态法和潮汐参数解算法,而S变换时频分析、超限率等新方法的引入,打破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的困局,S变换等多方法的引入在形变前兆异常...
9.[会议]
摘要: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G红外亮温资料为数据源,应用7阶小波差值法对龙门山断裂带内的3条主要断裂进行解译和分析.选取居中的映秀—北川断裂的断层轨迹线,通...
10.[会议]
概率密度分布在数字化水位、水温高频观测资料异常信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我国地下流体观测数字化改造完成以后,积累了大量高频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而高频资料中所含有的丰富的构造信息,能够为识别前兆异常及震情跟踪提供有利条件.虽然高频资料...
11.[会议]
摘要: 文章介绍了中国地震地倾斜2015—2017年观测数据跟踪分析的主要结果及存在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高观测数据内在质量提出了一些想法.
12.[会议]
摘要: Molchanov等(1995)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来自地壳的地震磁扰动信号的垂直强度大于水平强度,而根据电磁感应理论,来自电离层的变化磁场信号的垂直强度...
13.[会议]
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的钻孔应变观测震前网络度异常的集群特征分析
摘要: 大地震来临前,震源区通常会伴有地壳形变异常.近年来,钻孔应变数据在四川一云南地区的地震研究中,发现了可能的与地震相关的震前应变异常.然而,这些应变异常是否包含...
14.[会议]
摘要: 介绍了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技术的特点和优势,研究讨论了当前地震波信号自动分类识别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以及深度学习技术在该工作中的可行性,并对下一步该领域研究和发展...
15.[会议]
摘要: 地震前会产生次声波吗?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以地震预报为目的的中国的地震前兆监测已经历了50多年的时间.除测震学科外,现在地震监测预报方法形成了以形变、电...
16.[会议]
摘要: 地震在孕育和发生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地下介质状态的变化,利用气枪震源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高度可重复性等优势,通过重复测量地震波走时来监测地球内部介质波速微弱变化...
17.[会议]
摘要: 连续重力观测是重力的一种动态变化监测手段,不仅可以记录到日月引起的固体潮汐、地下水负荷、大气负荷、地球自转等因素引起的重力变化,同时还可以记录到地壳运动、地震...
18.[会议]
摘要: 大量观测研究表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伴随着地磁场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时间序列曲线很难辨别地磁异常,需要在较强的空间正常变化磁场的背景下,识别和提取与震源破裂相...
19.[会议]
摘要: 地震观测数据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是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CNN网络和波形频谱数据的地震事件自动检测方法。在...
20.[会议]
摘要: 云南墨江于2018年9月10日发生了MS5.9地震,震源深度11 km。由于发震区域地表植被茂密,地震监测台站稀疏,而且又缺少历史大地测量监测数据,很难得到高...
1.[学位]
摘要: 震源深度的准确测定对许多地震学所关心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结合近震(震中距<5°)全波形与区域台站(震中距在5°到15°之间)瑞利波振幅...
2.[学位]
摘要: 在微地震监测中,一个介于微地震事件和台站之间的准确的地下速度模型的建立对于微地震事件的监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射孔事件(Perforation S...
3.[学位]
摘要: 地震学中地震背景噪声的研究与地震波的研究是伴生的。很多研究中一者可能成为另一者的干扰噪声。自从十多年前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可以提取两个接收器之间的时间域经验格林...
4.[学位]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GP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测量技术已经成为监测地质构造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现象的主要技术手段?GPS技术以其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全天候以及...
5.[学位]
摘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于单程波波动方程的传统单程波算子广泛应用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中。与双程波算子相比,单程波算子效率更高,需要的计算资源更少。在解决大型三维问...
6.[学位]
摘要: 地震台阵最初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为了检测和识别核爆炸而建立的,并且自那以后就一直被用于检测弱信号和研究地下精细结构。与单一地震台站相比,地震台阵的主要优点之一是...
7.[学位]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当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新城区建设及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
8.[学位]
摘要: 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 FWI)是一种高度非线性的逆问题,很难得到全局最优解。全局最优化方法受限于巨大的计算量,在目前计算...
9.[学位]
摘要:
彬长矿区是我国14个煤炭基地之一,白垩系宜君-洛河组砂岩含水层为矿区的主要含水层,也是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安全开采面临的主要顶板水害威胁。
下部煤层开采...
10.[学位]
基于InSAR和MAI的电离层误差校正及同震三维形变场计算与断层滑动反演
摘要: 地震是地球上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境内地震活动非常频繁。精确测量地震导致的同震形变场,是了解和认识地震发生机制最为直接的手段。结合地表形变观测和地球物...
11.[学位]
摘要: 为有效提高地震信号的分辨率并充分挖掘地震信号中各种频率成分所包含的振幅、频率及相位信息,从而用于高分辨率的含油气性预测和高精度的地质体刻画,最终实现高精度的储...
12.[学位]
摘要: 随着我国非常规油气开采的进行,微地震监测技术已成为判断压裂裂缝形成、发展趋势的可靠依据,其监测结果为提高页岩气开采水平和非常规油气采收率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对...
13.[学位]
摘要: 如何科学、有效的将活断层探测过程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存储、管理,使其在地震预测、抗震设防、地震监测等方面发挥作用,是随着活断层探测工作开展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4.[学位]
摘要: 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实时的、先进的、高效的监测冲击地压的手段,广泛应用在煤矿开采、岩土工程等领域。微震监测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微震震源的具体位置进行及时准确的定位...
15.[学位]
摘要: 地震预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中国作为地震多发的国家近些年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在没有经历实际地震检验的前提条件下,对预警系统进...
16.[学位]
摘要: 强震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产生地表破裂,地表破裂通常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工程建设中必须回答建设场地是否存在地震地表破裂的潜在危险这一问题,因此,地震地表破裂的评估是当...
17.[学位]
摘要: 我国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从“九五”期间开始建设,最初是从震害预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继承和发展而来。在“十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国家层面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
18.[学位]
地震重点危险区深部流体孕震环境与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技术研究
摘要: 地壳流体与地震的孕育、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地震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流体科学与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