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隐(1517~1579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2篇,学位文献有5篇等,何心隐(1517~1579年)的主要作者有季芳桐、任文利、刘建如,何心隐(1517~1579年)的主要机构有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复旦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欲与情:“以自然之为美”——李贽自然人性论哲学美学思想的逻辑结构
摘要: 关于欲与情,李贽首发"以自然之为美"的宏论,其所谓"自然"包括四个维度:首先,根本指向是承认"欲"的自然正当,为个体私欲即生命主体的感性欲望正名,反抗存天理、...
2.[期刊]
摘要: "道"范畴是泰州学派王襞审美人格思想的高度凝练,其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审美人格本体论的"自然之谓道";二是在"自然之谓道"基础上提出的审美人格境界论...
3.[期刊]
摘要: 泰州、浙中、江右,这三个学派都是王门中的杰出代表,彼此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泰州学派是儒家民间化的学派,讲学主旨在于教化民众,其修养理论则重事、主敬;浙中、江右学...
4.[期刊]
摘要: 何心隐是一位极具个性的思想家,他提倡交友,倡导建立新型讲会,希望成为一位有益于社会的大道之主。终其一生,其思想或与泰州学派的王艮等有一定差异,然其精神、风格却...
5.[期刊]
摘要: 何心隐是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平民社会改革实践家,泰州学派的杰出代表。泰州学派是阳明后学中的一支,一方面它继承了阳明之学,另一方面也被批判为是一个与王学...
6.[期刊]
摘要: 何心隐的友朋思想在明代儒家友朋观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友朋观有实践的社会意义,他期望以师友关系集聚力量,发挥以下致上的作用,从而实现与当政者逐步融通于...
7.[期刊]
摘要: 何心隐是明代儒生,泰州学派核心成员;王之垣为朝廷命官,官至湖广巡抚及户部侍郎.本来二者之间并无瓜葛,但一起案件将二人牵扯到一起,那就是"何心隐之死".何心隐是...
8.[期刊]
摘要: 关于泰州学派何心隐之死,其与张居正的思想冲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早已埋下了何心隐之死的伏笔,故张居正虽未杀何心隐,何心隐却因他而死.但究其根本,何心隐之...
9.[期刊]
摘要: 关于何心隐之死,历来众说纷纭,本文所考者在于澄清相关事实,其要有三:其一,何心隐虽死于武昌狱中,然审判、定罪则在死后,由刑部主之.其二,由耿定向的两个版本的<...
10.[期刊]
摘要: 何心隐是泰州后学的中坚,与颜山农一起被视为狂侠派代表,并被视为异端之尤.然而,深入探究何心隐及其思想,可知他并未走出王学话语,而是深契阳明精神,合孔孟之道.何...
11.[期刊]
摘要: 16世纪20年代崛起的泰州学派,大多以讲学为手段,广泛涉入社会,积极推动平民教化运动,何心隐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前半生在家乡实施了一场名谓"聚和会"的...
12.[期刊]
摘要: 何心隐在伦理领域提出"寡欲"说.何心隐的"寡欲"说提倡节制欲望,提倡个人欲望的满足要受社会规范的制约,表现出与传统儒学思想的相通之处,但更多地体现出与传统"寡...
1.[学位]
摘要: 本文试以“聚和”为主题对何心隐的思想体系作进一步的研究。何心隐的“聚和”思想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官与民的和谐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聚和”的基本...
2.[学位]
摘要: 何心隐,原名梁汝元,号夫山,因避祸改名,是明代仅次于李卓吾的异端思想家。李卓吾作《何心隐传》称其为“圣人”。何心隐在《明儒学案》中被归为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然...
3.[学位]
聚和·讲会·自鸣于朝——论明代狂儒何心隐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理论
摘要: 何心隐是儒家平民学派——泰州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代表。泰州学派诸公被视为“掀翻天地,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的狂者,而何心隐尤为其中狂者典型。何心隐继承儒家“修、...
4.[学位]
摘要: 何心隐师从颜山农,是王阳明心学之泰州学派王艮的再传弟子。他的伦理思想是在明代中后叶,社会处于极不稳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他的思想既有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又有对传统...
5.[学位]
摘要:
作为一个“不仅用他的头脑,而且也用他的心和身的力量进行哲学思考”的“有气魄、有胆量、有理想的思想家”,何心隐的伦理思想的定性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学术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