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率研究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936篇,会议文献有349篇,学位文献有634篇等,采收率研究的主要作者有王新海、喻高明、姜汉桥,采收率研究的主要机构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为了保证在油田三次采油过程中,新的油田目标区块能够优选出最佳的采油驱替方式,以国内外典型区块三次采油驱替方式矿场应用作为基础,统计分析得到23项油藏参数作为影...
2.[期刊]
摘要: 为了快速准确预测水驱开发油田的采收率,在考虑储层特征、流体性质等影响原油采收率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优化算法的采收率快速预测方法。首先,以蓬...
3.[期刊]
摘要: 针对新疆油田夏盐11井区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产量持续下降,注水开发后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持续稳产能力较差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油藏工程方法及动态监测资...
4.[期刊]
摘要: 胜利油区主力整装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进入注水开发后期,其综合含水率超过98%,但采收率仅为41%,仍具有较大剩余油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潜力。通过对胜利整装油田...
5.[期刊]
摘要: 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地质特征复杂,油水运动规律认识难度大,措施挖潜实施效果迥异。为进一步提高该类型油藏采收率,综合利用动态监测、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针对低渗透...
6.[期刊]
摘要: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是最现实可行的规模化减碳技术,也是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关键技术。梳理了国外CCUS-EOR发展的主要历程及...
7.[期刊]
摘要: 文昌Z油田自2002年开发以来,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受多重因素影响,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该文以油田动静态资料为基础,从垂向和平面两个方向开展...
8.[期刊]
摘要: 进入高含水期的层状油藏油水运动规律日益复杂,其剩余油分布除了受地层物性的影响,还受到渗流阻力等动态参数的影响,常规的KH值劈分产量方法已不再适用。为满足开发后...
9.[期刊]
摘要: 留10X断块包括东西两个开发单元,为提高东断块采收率,保证西断块高效开发,文章对留10X断块进行层间潜力挖潜技术研究。通过层间矛盾成因分析,针对层间渗透率差异...
10.[期刊]
摘要: 边水气藏水平井见水后产量下降,准确预测见水时间有利于选择合理的开发及配产方式、提高边水气藏采收率。考虑水侵速度、储层倾角及气相非达西效应等因素,建立边水气藏水...
11.[期刊]
摘要: 南海西部乌石油田A井区为典型的薄互层砂岩油藏,单砂体厚度1.0 m左右,砂体展布及连通性认识不清,开发前期采收率预测难度大,影响油田建产。开发实践表明,砂体连...
12.[期刊]
摘要: 自2008年,海上油田首次进行热采作业,经过近13年的不断试验、摸索,累计在渤海油田开展多元热流体吞吐施工近20井次,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同时逐步完善了多元...
13.[期刊]
摘要: 通过原油生成微液滴能力评价实验、岩心自吸实验和岩心流动模拟实验,考察了3种油样生成微液滴能力,并分析了微液滴的生成对低矿化度水驱效果影响,对比了矿物溶解和孔隙...
14.[期刊]
摘要: 渤海L油田是典型厚油层油藏,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并伴随早期注聚,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明显指进和舌进现象,导致部分井含水突升,生产效果变差。为解决此问题,开展室内...
15.[期刊]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油藏属于典型的构造油气藏,边底水比较发育,油藏开采能量充足。但是也导致常规井开采油藏含水上升快及近井污染等开发矛盾和问题,有效动用程度低,剩...
16.[期刊]
摘要: 为了探索高-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不同提液方式下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的机理,设计不同提液方式、不同原油黏度下的海相砂岩稠油油藏驱替实验,采用在室内搭建长岩心物理模拟...
17.[期刊]
摘要: 为了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提高系统运行经济稳定性,本文建立了“源-储-荷”联合系统。本文提出了BP神经网络对新能源出力进行预测,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用户端的负...
18.[期刊]
摘要: 致密油藏的经济开发主要依赖于对其储层的大规模体积压裂改造,然而在压裂过程中,压裂液在致密储层间滤失后会发生强渗吸作用,从而影响了压裂增产的效果。整体上,目前业...
19.[期刊]
摘要: 中国陆上老油田大部分已进入高含水期,基于矿场实践经验,部分油井经过一段时间关井后,含水率明显降低,剩余油在局部的再富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水驱后剩余油在...
20.[期刊]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超深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与成效
摘要: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超深断控缝洞型油气藏目的层埋深大,储层非均质性强,上覆地层岩性复杂,多期断裂破碎带发育,钻完井工程难度大,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勘探开发面临巨大...
1.[会议]
摘要: 随着Y166区C2油藏进入开发中期,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加快、自然递减加大和边水内推现象加剧等开发矛盾逐渐突出.针对油藏开发问题,开展了研究区精细小层划分,并在此...
2.[会议]
摘要: 经过多年开采,本厂多数油藏逐渐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内部结构作为主导油田开发中后期水淹形式和剩余油分布的核心地质因素,成为了开发地质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大量...
3.[会议]
摘要: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为低、特低渗透油层,地质条件复杂.针对扶杨油层的地质、开发特点,在原剩余油类型基础上将剩余油类型细化,将平面干扰与井网控制不住型剩余油细分...
4.[会议]
整装油田特高含水后期产液结构优化提高采收率——-以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
摘要: 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受储层非均质的影响,剩余油零散复杂,产液结构调整是改变油田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以孤东油田七区西为研究对象,在对油田产液量优化的基础...
5.[会议]
摘要: 大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为进一步寻找挖潜剩余油,从而提高油田采收率,长垣主体全面开展了三维开发地震,加深现井网条件下井间储层精细刻画,尤其以小尺度断层等地质...
6.[会议]
摘要: 随着塔中4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储层内油水运动规律变得越来越复杂,水淹情况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目前CI油组砂体刻画精度只精确到地质小层,砂体刻画精度难以满...
7.[会议]
摘要: 我国大多数老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需要对目前油田的油水分布规律进行精细化、三维化、定量化的描述.对于工区面积广、开发层系多且厚度大、生产历史久、注采井数...
8.[会议]
摘要: 复杂断块稠油油田通常含油面积小且原油粘度大,其开发后期剩余油描述难度大.在开发中要合理动用该类油田,必须准确识别剩余油富集区,为开发井的部署提供依据.文中利用...
9.[会议]
摘要: 辫状河沉积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变的极为复杂,心滩砂体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导致的油藏强烈非均质性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从储层构型...
10.[会议]
喇嘛甸油田南中西二区SⅢ4-7小层储层建筑结构对剩余油分布影响
摘要: 如今,中国大量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由于储层严重的非均质性,许多剩余油滞留在地下而不能被有效地开采.研究储层建筑结构对于剩余油挖潜以及维持油气开采潜力有着及其...
11.[会议]
摘要: 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研究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国外文献中,很快被引用到中国的储层研究中,并在低渗透油藏开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耿19区块长2油藏是姬塬油田...
12.[会议]
摘要: 裂缝是缝洞型油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通道作用.油藏中流体的流动也遵循短板效应,即储集体与井眼之间渗透率最小的部分决定了该井的供液能力,而不是高渗的溶洞...
13.[会议]
摘要: 胜坨油田历经50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采出程度39.4%,综合含水96.5%,剩余油整体呈现"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的特点.近年来,在近废弃的特...
14.[会议]
摘要: 针对不同油藏特点及勘探开发难点,深化研究,形成了一套精细油藏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该技术以多尺度资料匹配的精细油藏建模为基础,结合数值模拟手段,遵循"分析...
15.[会议]
摘要: 胜坨油田是投入开发50多年的整装大油田,其主力油藏综合含水已高达97%以上.近几年的开发实践表明,油藏中油水边界的分布规律十分复杂,不同区域油水过渡带的剩余油...
16.[会议]
摘要: 油藏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不仅体现在储层方面也体现在流场方面,本次研究以濮城西区S2+32上油藏为研究目标,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分别建立...
17.[会议]
摘要: 断层附近剩余油是老油田特高含水期重要的挖潜方向和挖潜部位,本文以大庆长垣油田为例,围绕断层附近剩余油精准挖潜的开发需求,创新了以"井断点指导"断层精细解释为特...
18.[会议]
摘要: PBRS5.0微机机群并行油藏数值模拟器增加了角点网格、分层注水、斜井、斜断层模拟、射孔继承和数据INCLUDE等功能,适用于水驱大规模数值模拟计算.萨中开发...
19.[会议]
摘要: 认识和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即搞清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所在的空间位置与规模及其与储层非均质性、注采状况等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及采收率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滩...
20.[会议]
摘要: 目前埕岛油田注采调配过程中存在的来水方向不明,吸水剖面数据有限,注采调配过程不直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Eclipse软件,建立了中区流线模型.缩短计算时...
1.[学位]
摘要: S油田N区块经过4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期。N区块先后实施了三次井网加密调整,基础井网和加密井网同时参与开发工作。现阶段,生产井的综合含水率已高...
2.[学位]
摘要: 低渗透油田开发初期,大多采取各种压裂方式开采,经过长期的水驱开发,油层中会形成优势水流通道,这些由压裂缝、天然裂缝及大孔道组成的复杂渗流系统,不断加剧油藏内非...
3.[学位]
摘要: 巴51断块,是二连油田近几年投入开发的重点油藏,属于中低渗透、非均质严重的常规稠油油藏。平均渗透率60.3×10-3μm2,油层中深1100m,地层压力11....
4.[学位]
摘要: 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现场施工常常使用清水压裂技术进行大规模体积压裂改造。对于大规模的裂缝网络,支撑剂无法进入所有裂缝并进行均匀分布,缝网越复杂,裂缝中的支撑剂越少...
5.[学位]
摘要: 文119断块Es1、Es2段油藏为狭长形典型复杂断块油藏,含油区受主断层控制,在断层一线形成狭长的含油分布;断块为三角洲前缘河流相沉积,河道多呈“指状”分布,...
6.[学位]
摘要: 优势渗流通道是指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地下地质条件、生产开发因素影响在油层局部逐渐形成低阻力的渗流通道,称为优势渗流通道。在油田注水开发的后期,由于油层优势渗...
7.[学位]
摘要: 文安油田主要有4个典型的断块油藏,本文通过各断块统层对比研究,对小层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确对比,在同一沉积背景、同一标准层的前提下建立了小层统一划分方案;通过对各...
8.[学位]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西2段储层微观用地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本文以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为研究主体,通过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粒度及X衍射等方法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9.[学位]
摘要: 国内外各大油田经过十多年的注水开发,大都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我国老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中后期,且新区块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难度大,如何稳步开采老油田成为亟...
10.[学位]
摘要:
甘谷驿油田沙家沟区经过近30年的开发,目前产量已逐年下滑,为了稳定油田产量和油田挖潜任务,需对油藏开发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本文类型为开发研究,主要...
11.[学位]
摘要: 随着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很多问题逐渐凸显。油井含水率不断上升,单井原油产量逐渐降低;部分油井已水淹水窜;套管损坏和套管变型油水井多口;注采对应不完善;油层吸水...
12.[学位]
摘要: 红井子油田的石油勘探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其出油层位多、采出程度相对较低、剩余储量较大,使该区具备了良好的二次开发潜力。目前,红井子油田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现...
13.[学位]
摘要: 靖边气田属于低压、低渗、低产气田,各区块气井都有不同程度产水情况存在。由于地层水矿化度和成垢离子含量高,天然气中又含有一定量的CO2和H2S,在气田开采过程中...
14.[学位]
摘要: 为了解决延长油田低产井和停产井“三抽”采油效率低和油井利用低的问题,将采用固定智能捞油机来进行开采,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控制捞油抽子进行间歇捞油,不用人工进行关停...
15.[学位]
摘要: 靖边气田陕62及陕66井区马家沟组马五1+2段为低孔低渗碳酸盐岩气藏,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物性较差等因素的影响,气藏经过十多年的开采,在局部区域仍存在较多的...
16.[学位]
摘要: 丘陵油田在构造上是一个被断层切割复杂化的近东西走向的短轴背斜,该油田断层发育,且分布复杂,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丘陵油田在1990年被预探井陵3井发现,1...
17.[学位]
摘要: 注N2驱煤层气可有效增加煤层渗透率,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对于实现我国低渗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煤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研究了...
18.[学位]
摘要: 渤海 BZ油田是以水平井开发为主的中型油田,基于河流相油田的储层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征,油田在高速开采后,暴露出主力砂体纵向及平面水驱不均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复...
19.[学位]
摘要: 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特低渗裂缝型油藏具有非常大的开发难度。大安油田 J南区块具有低孔特低渗特征,且裂缝较为发育。部分井转注后平面矛盾突出,地层压力不高,但含水...
20.[学位]
摘要: 随着数字油田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油井监控物联网在数字油田中得到充分应用,油田信息化规模越来越大。在油田信息化的大环境中,系统效率作为衡量油田采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