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甘谷驿油田沙家沟区长6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
【6h】

甘谷驿油田沙家沟区长6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任务

第二章 储层地质基本特征

2.1 地层划分

2.2 剖面对比

2.3 构造特征

2.4 沉积特征

2.5 储层物性特征评价

2.5.1 各小层物性分析

2.6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2.6.1 层内非均质性

2.6.2 层间非均质性

2.6.3 平面非均质性

2.7 储层渗流特征

2.7.1 储层的润湿性

2.7.2 粘土矿物含量

2.7.3 敏感性评价

2.8 储层分类及评价

2.8.1 储层分类及评价标准

2.8.2 储层评价结果

第三章 油藏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

3.1 油藏流体特征

3.1.1 原油性质

3.1.2 地层水性质

3.1.3 油藏温压系统

3.2 油藏类型及特征

3.3 油层分布特征

第四章 储量复算

4.1 储量计算方法

4.2 储量计算单元

4.3 地质储量计算参数

4.4 地质储量与技术可采储量

第五章 油井生产动态特征

5.1 研究区开发历程

5.2 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5.2.1 开发层序划分

5.2.2 开发方式分析

5.3 研究区采收率计算

5.4 井网井距特征分析

5.4.1 井网密度特征

5.4.2 井距与井排特征

5.5 压力系统

5.5.1 地层压力

5.5.2 地层压力保持

5.6 单井产能分析

5.6.1 采油指数的确定

5.6.2 单井产能的确定

5.7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5.7.1 生产状况分析

5.7.2 产油递减情况分析

5.7.3 压裂效果分析及评价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后续开发建议

6.1 油藏储量动用特征

6.2 研究区剩余油分布

6.2.1 平面剩余油分布(定性分析)

6.2.2 层间剩余油分布(定量分析)

6.3 剩余油资源评价

6.4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6.4.1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6.4.2 开发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6.5 开发对策研究

6.5.1 剩余油挖潜思路

6.5.2 开发对策研究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甘谷驿油田沙家沟区经过近30年的开发,目前产量已逐年下滑,为了稳定油田产量和油田挖潜任务,需对油藏开发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本文类型为开发研究,主要以沙家沟区长6油藏为研究目标,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钻录井、完井测井曲线、压裂规模、试油试采等资料,充分应用区域构造特征、沉积微相、储层物性、非均质性以及长6油藏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等手段,对油藏地质特征进行了再认识。
  在油藏地质特征再认识的基础上,对储量进行了复算,计算得沙家沟区地质储量为620.33×104t。油藏开发方式为自然能量开采,井网密度为33.5口/km2。结合研究区生产动态资料,确定了油田产油递减规律符合指数递减规律,并对压裂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本文从平面和层间两方面对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其分布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和开发因素的双重控制。并据此针对研究区剩余油资源潜力较好的层段,即长611、长612、长613以及长621四个小层进行储层压裂改造以及布井等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