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长江学术 >诗之“情”与声之“动”——试论抗战时期诗歌朗诵实践在现代诗学上的位置

诗之“情”与声之“动”——试论抗战时期诗歌朗诵实践在现代诗学上的位置

     

摘要

本文探讨抗战时期及其前后的“朗诵诗”和“诗朗诵”现象,以及当时的左翼与自由主义两个阵容的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现代中国有关朗诵诗和诗朗诵的文学现象大致被概括为两个脉络:第一,初期白话诗对于音节改革的追求、新月派格律诗、“现代派”的北平读诗会,以及中国读诗会实践尝试等,都奠定了抗战爆发以后朗诵诗和诗朗诵运动得以展开的基础;第二,作为“精英阶层书斋里实验”的北平读诗会无法引起广泛的共鸣,而与此相反,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因其“大众化”特征,得以号召全国民的民族意识.本文为了脱离以往主要站在“大众化”的“成功”与“失败”之维度来理解朗诵诗与诗朗诵历史意义的思考框架界限,试图引进日本战争时期诗朗诵高潮现象做为参照系,重新思考这些寻找“声音魔力”的诗学欲望在中国现代表现史上呈现出的含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