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思想与文化》 >'异化'及其抵抗——试论冯契思想中的'恶'

'异化'及其抵抗——试论冯契思想中的'恶'

         

摘要

汉语中的"异化"观念一方面有欧洲哲学的渊源,另一方面有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讨论的复杂背景.冯契为这一观念带来了在自身体系内的系统性和哲学史反思的厚度,并使之成为其理解"恶"现象的主导性观念.本文从体验、概念、理论、方法四个层次进行分析.在体验的层次上,这个观念用以描述被压迫感、疏离感、孤独感和主体的分裂体验,同时又通过主体对上述体验的明觉提示着主体性哲学的维度.在概念的层次,"异化"一方面运用于近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对方法论和价值学说的反思,主要集中于其中的独断论问题和国民性(虚伪人格)问题,另一方面,它又分化为"异化劳动"、"拜物教"、"异化的人格"等概念,用于对上述体验的存在论把握.在理论的层次,"异化"观念中的"拜物教"和"异化的人格"被用于描述道德上的"恶",并进而构成了"恶的历史作用"这一重要命题.在方法的层次,冯契区分了克服异化的两个领域:宏观的社会历史领域和微观的个人成德领域.从"恶的历史作用"这一命题出发,社会历史领域的克服异化,被理解为在某些历史阶段是需要通过假借异化的方式来进行的;然而,在这些历史的晦暗时刻,个人成德的需求同样强烈.在这一紧张中,冯契发展出了一种"抵抗"的边缘性态度,它指向在异化占优势的历史阶段成就个人德性的可能性,这与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形成了冲突,并面临着固有的理论困难.在整体的乐观主义之下,这种"抵抗"的态度向我们提示着历史进步论思维的内在复杂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