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斯文》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释义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释义

         

摘要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其接受对象不应是庶民,而应是士阶层以上的大夫、公卿、诸侯王甚至是周天子,其涵义是子辈在父亲去世后对于其执政的举措在三年之丧期间不作重大改动。孔子对于'过'的态度是'无惮改'。基于对绝对真理和人格提升的追求,他不可能反对子辈不改正父辈的过失,他只是主张不要遽改,要改也得慢慢改。孔子倡导'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既有其理论依据,也有其现实的思考。孔子认为,子辈在三年居丧期间内心处于巨大的丧亲之痛当中,不忍心以己之善矫亲之过;春秋社会形态的建构形式是家国同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既是对宗法社会中父权的维护,也是对君权的维护,其终极目的是维护整个宗法社会等级序列的稳定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