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1920年代上海/海上的反/乌托邦小说——文学城市空间的“情感结构”及辩证诠释

1920年代上海/海上的反/乌托邦小说——文学城市空间的“情感结构”及辩证诠释

         

摘要

本文是读了詹明信关于"乌托邦"作为"方法"的论说之后一些想法。主要是回顾晚清至1920年代上海这一"冒险家的乐园"所产生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文学建构,以两篇短篇小说——周瘦鹃1921年《留声机片》和茅盾1929年《创造》——为例。在解读城市与乌托邦不同空间交互作用的文学表现时,笔者试图运用雷蒙·威廉斯所说的"情感结构"(the structure of feeling)的理论,旨在揭示政治现实、社会机制与意识形态如何透过文学语言、风格及美学程式显示特定时代、集体与个人经验的印记。这一文学乌托邦的历史经验或许能在当下全球境遇中提供某种资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