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眼科新进展》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变化的研究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变化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 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分为3组,LF<1.6为A组(50眼),1.6≤LF<1.7为B组(25眼),LF≥1.7为C组(2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2d、7d、1个月和3个月用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最适参考球面(posterior best fit surface,PBFS)、后表面最高点(posterior elevation,PE)、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depth,ACD)和最小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PBFS:A、B、C3组术后PBF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A组在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3个月时仍较术前降低.术前PBFS和术后7 d时PBFS的差值APBFS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数、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LF和术后7d时的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线性相关关系.PE: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PE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ACD:A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C两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最小前房角: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最小前房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7d内角膜后表面有前移,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后移,3个月时大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未恢复者与1个月时相比也无进行性发展.LF≥1.6的患者术后ACD变浅,可能与术后调节增加有关.

著录项

  • 来源
    《眼科新进展》 |2013年第5期|466-468471|共4页
  • 作者单位

    650000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430030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

    430030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

    430030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

    430030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爱尔眼科医院;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前房;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