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现代医院》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cqvip: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妇科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67例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将其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对其临床病理特点、淋巴结转移情况、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切除淋巴结平均37. 59枚(26~56枚)。低危及中危组患者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均为阴性,高危组27例患者中1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44.44%),占总数17. 91%,4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4. 81%),占总数5. 97%,4例腹主动脉转移均发生在盆腔淋巴结阳性的患者(4/12)。1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20. 90%),其中淋巴囊肿10例,下肢深静脉栓塞3例,不全性小肠梗阻1例。将年龄、病灶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水、宫外转移、脉管侵犯、CA125、CA199、HE4升高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深肌层浸润(P=0. 01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盆腔淋巴结转移(P=0. 007),HE4升高(P=0. 010)。结论对于低危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不常规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对于高危的患者,系统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有助于准确提供病变范围,从而指导术后个体化的辅助治疗。对于中高危的子宫内膜癌是否可以结合HE4更准确地制定治疗决策,从而减少系统的淋巴结切除的比率,精确地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著录项

  • 来源
    《现代医院》 |2019年第6期|874-877|共4页
  • 作者

  • 作者单位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