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副文本与中国翻译话语的再考察(1949-1966)

副文本与中国翻译话语的再考察(1949-1966)

         

摘要

cqvip:分析从翻译话语的角度考察译本的副文本对重构中国翻译话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梳理建国十七年(1949-1966)英国文学汉译本的序跋这两类副文本,对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翻译理论"神化说"提出质疑。这一时期的译本序跋主要由出版者和译者负责,他们发挥意识形态守门人的功能,教育和引导读者按照社会公共话语的规范阅读文学作品。译者保持权威的批评者和谦卑的翻译者的双重姿态。理想中的翻译标准围绕着忠实、畅达、朴素、精简等话语展开。这一时期的翻译话语是社会主流或公共话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深受特定时期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影响,本身并不具有明显的自主性。翻译主要承担着揭露敌人、教育群众、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它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的游戏,而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话语在改革开放后被国内学术界远离意识形态,走向美学和科学的诉求所抛弃,而"神化说"则被建构为建国十七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