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焦虑·苦闷·残废——对曹禺晚年悲剧性的探寻

焦虑·苦闷·残废——对曹禺晚年悲剧性的探寻

         

摘要

为什么曹禺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创作出好的作品?对此学者们有不少的解读.有人认为他千古文章未尽才,把天才的沦落归结为"社会"、"制度"以及"政治"等等,说是时代"毁灭"了他.这只是一种带有政治情绪的简单判断.如果是那样,就难以解释当时苏联的一些作家,在那样一个情势下写出一些好的作品来;也难以解释鲁迅,包括曹禺,在旧中国腐朽反动的条件下,写出那样伟大的作品.曹禺的这个现象,不仅是曹禺一个人的现象,也是解放后许多老一辈作家面临的问题.在曹禺创作出<家>之后,就已经产生"库存枯竭"的创作危机;建国后,他又陷入更深刻的创作思想的危机;在频仍的政治运动中,他居高位,但如他说在精神上已经残废;晚年,更陷入很想写作但又写不出来的更深刻的创作生命即将衰竭之中.当他觉醒起来,但是已经无力自拔.在这创作生命的历程中,蕴蓄着极为深刻的教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