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中国古代忏悔意识的源起与流播

中国古代忏悔意识的源起与流播

         

摘要

忏悔原是一种宗教仪式,念经拜忏,向神佛表示悔过,请求宽恕。"禹汤罪己"就隐含了中国古代先民悔过意识。《论语》要求"内省",成就中国忏悔意识的雏形。司马迁《史记》有"负荆请罪"。唐明皇李隆基宠爱贵妃杨玉环,不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马嵬兵变、贵妃自缢。玄宗面对物是人非,深深忏悔,这一话题成千余年文学母题之一。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元代白朴《梧桐雨》、清代洪昇《长生殿》,再现"长恨"与"长生"情结。《西游记》救赎意识浓厚,具有英雄化与神话色彩。明末清初吴伟业"自恨枉节",成为"贰臣",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进行心灵上的忏悔与救赎。"整部的《红楼梦》当中都是充满了忏意。"贾宝玉鲜明强烈的罪感心理是其形象的一大特征。自我忏悔构成曹雪芹创作的动力,也成为他自我救赎的契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