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海南医学》 >学习障碍儿童的主客观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学习障碍儿童的主客观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学习障碍儿童的主客观心理和行为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心理门诊就诊的84例学习障碍儿童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分为7~10岁学习障碍儿童组51例,11~14岁学习障碍儿童组33例。同期随机匹配同学校健康的96例非学习障碍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Achenbach行为量表(CBCL/4-16)评价儿童行为,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QLSCA)评价儿童生活质量,比较两组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结果7~10岁学习障碍儿童组女童与对照组女童CBCL评分中的攻击、多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段两组男童CBCL评分中的违纪、攻击、多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4岁学习障碍儿童组女童与对照组女童CBCL评分中的违纪、社交退缩及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段的两组男童CBCL评分中的违纪、攻击、社交退缩及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10岁学习障碍儿童组与对照组同性别儿童QLSCA评分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4岁学习障碍儿童组与对照组同性别儿童QLSCA评分中的作业态度、负性情绪、生活能力与态度、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障碍儿童组儿童的多动、孤独、焦虑及抑郁、低自信、内向、敌对和冲动率分别为57.14%、59.52%、65.48%、51.19%、35.71%、30.95%、22.62%,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的11.46%、8.33%、5.21%、10.42%、7.29%、6.25%、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突出,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障碍儿童行为存在差异,11~14岁学习障碍儿童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更低,应加强对此类儿童心理行为的关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