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中国书画 >诗与汉字的声音及形象

诗与汉字的声音及形象

     

摘要

近读海外报章一文,提到胡适主张白话,废弃古文,是对中国文化的'自杀'行径,我以为,这'自杀'是一种非常迟缓的自绝,因为一则不是速死,因为杀而无尽——古文几千年,语体文不过百年尔;二是有死而复活的迹象,因为许多学人都用文白,容而大之,以载千年之道。此文说,其实中国人自幼读诗文,都是三四岁时的背诵。在不识字,未见'象形'之前就已注'声文'之特点了。以后长大了,要来一个由理性驱动的'反刍',使文化、文章化而融之。这种方式中年以上的人都不陌生的。之所以重申中国人读书的这种方式,是欲说明,中国人的文字虽非拼音系统,但对于'之乎者也'的喁喁而颂,是重复了几千年的。用俄国诗人曼杰尔什塔姆的话说,是要有一个音乐或声音的模型,先于其意义而存在。于是,在'读'书声中,索绪尔等人谓汉字'无声'重形的见解可属幼稚之见。理而论之,如朱光潜、钱钟书等前辈,早就提出,对汉字只重象形,不重声文,属稚骏之见(见《谈艺录》)。另一方面,英、法等拼音文字也是有着'图画'之向度的——只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