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在趣味与意识形态之间——马克思后学对文艺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之特性的思考

在趣味与意识形态之间——马克思后学对文艺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之特性的思考

         

摘要

除了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组关系构成社会基本结构之外,马克思还把人类生活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四个层次,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文学艺术研究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提供了基本阐释框架,对于认识文学艺术的基本性质、确定其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位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也都明确意识到了在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种种"中介因素",但却没有展开具体细致的研究。普列汉诺夫、卢卡契、阿尔都塞、雷蒙·威廉斯、布迪厄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或后学们在马克思提供的阐释框架中,通过提出"社会心理"、"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情感结构"、"惯习"、"趣味"等概念,对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因素"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丰富和具体化了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他们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及其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位置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资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