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血栓与止血学》 >复合杂合蛋白C基因突变致静脉血栓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复合杂合蛋白C基因突变致静脉血栓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摘要

目的 对2个复合杂合的蛋白C(PC)基因突变致静脉血栓的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基因型和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 对血浆蛋白C活性(PC:A)和抗原(PC:Ag)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进行测定,以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PCR法扩增先证者P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RT-PCR法结合定点突变法构建PC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表达质粒(PC wt、PC R178W、PC D255H、PC L-34P、PC T295I),瞬时转染COS-7细胞,检测细胞内、外PC:Ag的含量.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PC蛋白的定位.结果 先证者1,28岁青年男性,临床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PC:A 21%,PC:Ag 18.36%,为I型蛋白C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在其PC基因7号和9号外显子分别存在R178W和D255H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D255H来自其父亲;先证者2,男,16岁,PC:A 21%,PC:Ag 20.04%,Ⅰ型PC缺陷症,在其PC基因的2号和9号外显子分别存在L-34P和T295I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L-34P来自其母亲,T295I来自其父亲.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其父母的抗凝功能减弱,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抑制凝血酶生成的能力降低.体外表达研究显示,PCL-34P只有7%分泌至细胞外,细胞内PC:Ag也只有8.72%,说明存在严重的分泌障碍和细胞内降解加速现象;PCR178W只有极少量(8%)从细胞内分泌,而PCD255H和PCT295I分别有57%和34%分泌至细胞外,细胞内PC:Ag含量分别是44.38%、38.05%和61.57%.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CT295I突变蛋白在内质网中滞留,在高尔基体中定位减少导致分泌减少.结论 复合杂合性PC基因突变(R178W和D255H、L-34P和T295I)是导致此两例先证者1型遗传性PC缺陷症的原因.R178W、D255H、L-34P是国内首次报道的PC基因突变,T295I是国际首次报道的PC基因突变,分泌障碍和细胞内降解是R178W、D255H、L-34P和T295I导致PC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著录项

  • 来源
    《血栓与止血学》 |2010年第5期|198-205,215|共9页
  •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输血科,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输血科,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输血科,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输血科,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输血科,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200025;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遗传性疾病;
  • 关键词

    蛋白C; 复合杂合基因突变; 蛋白C缺陷症;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