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儿科杂志 》 >MYH9相关疾病六个家系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分析

MYH9相关疾病六个家系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相关疾病(MYH9-RD)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的MYH9-RD 6个家系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通过t检验比较血小板计数仪器法与手工法的结果。结果 6例先证者中男4例、女2例, 年龄4.0(0.5~7.6)岁, 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低6例, 鼻衄3例, 皮肤淤点淤斑2例, 外伤血肿1例, 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1例。其中1例先证者无家族史, 余5例均为家系患病。6个家系共12例患者, 2个家系2例患者长期存在镜下肾源性血尿, 1个家系2例患者有早发性白内障病史, 3个家系5例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呈慢性轻度升高。12例患者共发现4种MYH9基因变异, 分别为第17号外显子c.2104C&T(p.R702C)变异, 第31号外显子c.4270G&A(p.D1424N)变异, 第39号外显子c.5521G&A(p.E1841K)变异, 第41号外显子c.5797C&T(p.R1933X)变异。经家系验证分析, 第一个变异是自发变异, 其余变异均来自父亲或母亲。血常规示12例患者血小板数量均下降, 仪器法计数结果明显低于手工计数法[(33±17)×109比(60±21)×109/L, t=-5.83, P&0.05], 血涂片可见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异常包涵体"三联征"。MYH9基因变异的位置在编码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的N端具有ATP酶活性的动力区域"头部"(R702C)患者血小板数量严重减低(&20×10?/L), 包涵体不明显;而C端"体尾部"位置变异患者包涵体明显可见, 血小板数量相对较高(40×10?~80×10?/L)。结论 MYH9-RD临床表型异质性明显, MYH9基因变异位置与血小板数量和包涵体特征有一定关系。对于病史较长、病因不明和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不管有无家族史, 均应警惕MYH9-RD可能。血常规分析和血涂片形态学是筛查和诊断该病的首要步骤, 实验室应重视形态学复检规则和规范报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