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角膜碱烧伤后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细胞学研究

角膜碱烧伤后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细胞学研究

摘要

背景微血管壁由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组成,以往人们对血管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血管内皮细胞,而对血管周细胞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变化,探讨周细胞对新生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36只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浸有1mol/LNaOH的4mm自制涂药器放置于右眼角膜中央3s,制作碱烧伤动物模型,3只正常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角膜烧伤后1、2、3、5、7、10d各处死6只大鼠获取平行于角膜缘的环形切片,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D31和α—SMA在角膜组织的表达,以分别评估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分布,观察角膜碱烧伤后二者在角膜组织中的动态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分别计数抗Ot—SMA阳性的周细胞数和抗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数,以二者的比值作为周细胞包裹指数(PCI),定量分析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对周细胞的募集情况。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dCD31即可在角膜浅基质层表达,呈红色荧光,随着角膜碱烧伤时间的延长,CD31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并进入深基质层,至角膜碱烧伤后7d表达的细胞数减少。呈绿色荧光的α一SMA在角膜碱烧伤2d于角膜浅基质层表达,在实验观察期内表达量均少于CD31,至碱烧伤后7d,残留的CD31阳性细胞被α—SMA阳性细胞包裹,未被包裹的CD31阳性细胞多数发生消退。碱烧伤后1、2、3、5、7、10d的PCI分别为0、16.07%、11.95%、43.84%、73.97%、86.21%,呈现递增的趋势。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周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包绕可能对新生血管的成熟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