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皮肤科杂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30例分析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30例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30例分析实验室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疗效等。结果 30例中, 痤疮样皮疹15例, 湿疹样皮疹10例, 麻疹样皮疹2例, 毛细血管扩张1例, 手足皮肤反应1例, 皮肤干燥9例, 指/趾甲改变7例, 毛发改变4例。1例4级的痤疮样皮疹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315 U/L;3例3级、1例2级和1例1级痤疮样皮疹以及1例伴高热的湿疹样皮疹患者ALT轻度异常(ALT 48.5 ~ 88.1 U/L)。2例湿疹样皮疹和1例麻疹样皮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0.057 ~ 0.303)。痤疮样皮疹病理改变为毛囊角化、扩张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浸润。湿疹样皮疹病理表现为表皮出现不同程度的海绵水肿, 棘层肥厚, 上皮突不规则延长, 可见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治疗:1、2、3级痤疮样皮疹患者予口服米诺环素治疗6周, 皮疹逐渐消退, 停药复发;4级需停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并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2周内皮疹渐消退。伴发高热的湿疹样皮疹病例及麻疹样皮疹患者暂停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2周后皮疹消退。轻型麻疹样皮疹和湿疹样皮疹对抗过敏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 皮疹消退。口服抗生素治疗对甲周红肿或肉芽肿有效。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表现各异, 可伴肝功能损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