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比较《海边的卡夫卡》的两个汉译本
【6h】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比较《海边的卡夫卡》的两个汉译本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译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2 先行研究及所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2. 理论框架

2.1 奈达及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2.2 《海边的卡夫卡》原著及译本简介

2.2.1 村上春树简介

2.2.2 原著简介

2.2.3 译本简介

2.3 功能对等理论对译本对比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3. 海边的卡夫卡两个汉译本的对比分析

3.1 词汇对等在译文中的体现

3.1.1 固有名词

3.1.2 语气词

3.2 句法对等在译文中的体现

3.2.1 林译中的小短句

3.2.2 赖译中的“把”字句

3.3 篇章对等在译文中的体现

3.3.1 加译

3.3.2 倒译

3.3.3 简译

3.4 文体对等在译文中的体现

3.4.1 源语文体风格

3.4.2 林赖译本文体风格

3.4.3 探究林赖的翻译原则

4. 研究结果及讨论

4.1 达成的目标与意义

4.2 该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在中国翻译界,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的名字如雷贯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创立的一系列翻译理论对国内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功能对等理论”。为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尤金·A·奈达(下面简称“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后改称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了四个层面,即: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层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中深藏的语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这一理论,译者应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语义和文化。
  论文所选择的文本是村上春树所著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及其两个汉译本。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是世界公认的优秀文学作品,曾获得2006年度世界奇幻奖(World Fantasy Awards)。《海边的卡夫卡》集中了村上春树小说作品的诸多特征,如含有大量的外来语和专有名词等,这些对译者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汉译本主要有台湾赖明珠版本和大陆林少华版本,这两个版本翻译风格迥异又各具特色,并且在各自地区都获得了畅销。
  虽然林赖译本的优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但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比较研究的还很少。本文拟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对比林赖译本,进而初步探究译者背后的翻译原则。这不仅为《海边的卡夫卡》汉译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日汉文学翻译的可行性。
  本论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别概述课题来源、先行研究、研究目标和方法。第二章为理论框架部分,分别介绍研究文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及其意义。第三章为全文的重点章节,从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四个层面,选取重点章节,对两个译本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第四章概述研究成果和意义、同时阐述该论文的不足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