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h】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二级预防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冠状动脉心脏病(CHD)患者的两次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控制及二级预防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隔至少6个月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演变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A)组和无进展(B)组。共入选119例患者,男性94例,年龄为31-79岁,平均59.62岁。两次冠状动脉造影间隔时间为6-61个月,中位数21个月。同时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造影资料,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控制及二级预防情况,并分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之间的关系。 结果:119例患者中,A组73例,男性58例,年龄59.90±1.06岁。其中原粥样硬化病变发展30个,新发病变118个。B组46例,男性36例,年龄59.17±1.54岁。两组在性别、年龄、首次住院原因、病变冠状动脉数、狭窄≥50%的病变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病变数及未治疗的狭窄≥30%的病变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再次住院原因A组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最多,B组以稳定性心绞痛和不典型胸痛最多,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次冠状动脉造影间隔时间中位数A组显著长于B组(24.0与12.5月,P<0.001)。首次住院时超重或肥胖患者A组较B组多(63.24%和40.00%,比值比OR 2.58,95%CI1.16-5.75,P=0.019);再次住院时体重正常患者A组明显少于B组(38.57%和69.23%,OR 0.28,95%CI 0.12-0.64,P=0.002);代谢综合征患者A组明显多于B组(49.32%和26.09%,OR 2.76,95%CI 1.24-6.15,P=0.012)。高血压和糖尿病及控制达标情况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首次住院时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统计学差异;再次住院时均较前明显下降,两组分别下降15%(P=0.001)和24%(P<0.001),但LDL-C水平A组较B组高14%(P=0.047)。两次住院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A组均显著低于B组,分别低10%(P=0.024)和12%(P=0.005);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规律服用他汀使TC和LDL-C显著下降,分别为22%(P<0.001)和26%(P<0.001),而TG和HDL-C无明显变化。两次住院期间两组抗栓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应用均有统计学差异,B组规律应用药物者较A组多。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正常(OR 0.18,95%CI 0.05-0.62,P=0.007)、LDL-C(OR 2.81,95%CI1.26-6.27,P=0.012)和HDL-C(OR 0.03,95%CI 0.00-0.49,P=0.014)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独立相关。 结论:①CHD患者PCI治疗后症状复发,半数以上是由于原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或新病变形成,临床上多以ACS发病;②高LDL-C、低HLD-C和超重或肥胖是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粥样硬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③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TC和LDL-C水平,但对HLD-C的升高作用不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