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乳腺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研究
【6h】

乳腺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 文 略 语 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标本来源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步骤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导管内乳头状瘤48例

3.2 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增生8例

3.3 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2例

3.4 导管内乳头状癌30例

3.5 包膜内乳头状癌2例

3.6 实性乳头状癌7例

3.7 乳头瘤样型腺肌上皮瘤5例

3.8 ER、Ki67 在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比较

4 讨论

4.1导管内乳头状瘤

4.2实体乳头状癌

4.3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与伴原位癌

4.4实性乳头状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

4.5 关于乳头状癌的二态性

4.6 免疫组化在鉴别乳腺乳头状病变良、恶性中的价值

4.7 乳腺乳头状病变诊断的原则与方法

5 结论

6 论文图片

参考文献

综述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乳腺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改变和免疫表型特征,探讨其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并建立乳腺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诊断流程。
  方法:根据WHO分类(2012年版)标准,筛选出乳腺乳头状增生性病变102例,采用新标准对102例入选材料重新分类、修正诊断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CD34、CD31、p63、CD10、SMA、ER、HER-2、Ki67、CK5/6、CK14、CK8、CgA、Syn、EMA、E-cad、P120的表达。
  结果:(1)导管内乳头状瘤48例。可见纤维脉管轴心,实性细胞巢周边见连续SMA、p63、CD10阳性细胞,实性细胞巢内见SMA、p63、CD10散在阳性细胞,CK5/6、CK8及ER阳性呈现异质性分布。35/48例见大汗腺化生改变。4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可见假浸润现象者为31例,占64.6%,表现为在均质胶原纤维内见散在不规则的腺管、上皮条索、鳞状细胞巢,非常类似浸润癌。(2)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增生8例。非典型增生区细胞大小一致,病变范围1-3mm,该区域SMA、p63、CD10阴性、ER及CK8均一阳性。(3)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2例。瘤细胞核呈低级别,大小一致,病变范围4mm-6mm,原位癌区域SMA、p63、CD10阴性、ER及CK8均一阳性。不同专家对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增生及伴原位癌诊断一致率较低,按照Collins标准,将导管内乳头状瘤伴ADH及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合并,则诊断的一致性明显提高。(4)导管内乳头状癌30例。纤维血管轴被覆单层上皮细胞(15/30)、复层上皮细胞(13/30)。2例表现为明显的二态性(靠近基底膜的胞质透亮的似肌上皮细胞及乳头表面的上皮样细胞。乳头结构中肌上皮标记物P63、SMA及CD10均阴性。扩张的导管壁上可见P63、SMA及CD10阳性细胞。(5)包膜内乳头状癌2例。免疫组化病灶周围缺乏肌上皮标记,SMA、p63、CD10均阴性。(6)实性乳头状癌7例。6例原位实性乳头状癌:肿瘤细胞呈多结节状生长,结节呈圆形、类圆形、边缘光滑。常见假菊形团及细胞核围绕脉管轴心呈栅栏状排列。巢周及巢内肌上皮SMA、p63、CD10阴性。上皮巢呈实性,内有纤维血管轴心。5/7例见较明显黏液产生。巢内细胞CK8、ER弥漫阳性,6/7例Syn阳性,2/7例CgA阳性。1例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浸润成分类似浸润性―导管癌‖,但细胞形态类似原位癌部分,且免疫组化Syn阳性。(7)乳头瘤样型腺肌上皮瘤5例。病变可见较明确的扩张的导管结构,内可见呈粗乳头状结构,纤维脉管轴心可见明显增生的肌上皮成分。(8)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建立乳腺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诊断流程。首先,明确乳头类型,对于具有真性乳头者,应辅以免疫组化肌上皮标记物SMA、p63、CD10。对于疑为实性乳头状癌者,应辅以免疫组化神经内分泌标记物Syn及CgA。对一组年轻病理医师应用该诊断流程明显提高了诊断的正确率。
  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增生性病变是一组形态具有高度相似性而良恶性不一的病变。不同类型临床处理方案不同,病理易误诊,建立乳腺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诊断流程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