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6h】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SLE合并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

3.2 SLE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3.3 SLE伴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3.4 SLE并发病原菌感染患者的预后

3.5 SLE患者并发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4.讨论

5.结论

6.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各类病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疗

展开▼

摘要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住院患者并发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372例SLE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有无并发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105例)和非感染组(267例)。利用药敏试验K-B法及细菌耐药监测软件WHONET5.6系统对感染菌株、耐药性进行分析。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SLE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1)①105例感染者共发生各部位感染133例次,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达42.9%,其次为泌尿系感染占22.5%。②分离的148株病原菌中,前6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
  (2)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泛耐药(XDR)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76.5%、80.0%、62.5%、36.4%。②革兰阴性菌耐药率≥50.0%的有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氟喹酮类和磺胺类等抗菌药物。③死亡病例共9例,其中混合感染6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5例、全耐药(PDR)肺炎克雷伯菌1例。
  (3)①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多系统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补体 C3水平、C-反应蛋白、泼尼松日剂量与SLE患者并发感染相关(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14天)、多系统损害(≥3个系统)、SLEDAI≥10分、低白蛋白水平(<30 g/L)、C-反应蛋白(>30m g/L)、泼尼松日剂量大(>15mg/d)是SLE并发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泼尼松日剂量大为SLE并发感染的最高独立危险因素(OR=5.962)。
  结论:
  (1)SLE患者极易并发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
  (2)SLE伴感染患者病原菌广泛复杂且耐药情况严重,应加强监管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素,以防止耐药菌株的进一步发展与蔓延。
  (3)住院时间长、多系统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高、白蛋白水平低、C-反应蛋白升高、泼尼松日剂量大是SLE患者并发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须根据SLE患者合并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以降低SLE患者并发感染的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