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
【6h】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表

文 献 回 顾

1 儿童饮食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2 儿童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3 国内外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现状

一、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二、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与其家庭人口学特征间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三、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四、小 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意义:  饮食行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健康观念等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研究发现,儿童期是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期饮食行为与成年期饮食行为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饮食态度、习惯一旦形成,将持续终生。饮食行为决定一个人的膳食结构,直接影响其营养状况,不仅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关键诱因,还是贫血、佝偻病等儿童期常见疾病的直接病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更加普遍。国外报告儿童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比例达25%。我国父母报告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60%、专业人士报道亦达25~40%。儿童期的不良饮食行为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为成年后各种慢性疾病埋下严重隐患。  学龄前期是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会导致饮食不合理、营养摄入不均衡,从而引起儿童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贫血、佝偻病等疾病的发生。据国内外报道,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营养相关性疾病是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关于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相关性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对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饮食行为的评价,进一步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二者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儿童、特别是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儿童生存质量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对象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6年4~6月,在西安市城区和郊区共选择2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的小、中、大三个年级各随机抽取3个班,共33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和《儿童生存质量 PedsQLTM4.0量表》中文版对调查对象的饮食行为和生存质量进行调查,调查表由儿童的主要照护人根据儿童近1月来的情况代答。  所有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采用xs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频数或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两组间饮食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得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饮食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得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索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在控制了家庭社会学特征后,儿童饮食行为与其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  结果:  1.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97%。其中,男孩163人,女孩156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在4.2±1.2岁,67.1%的儿童为独生子女,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均在50%以上。家庭人均收入集中在3000元以上,占46.1%;有57.1%的儿童与父母同住,三代同住的占到36.1%。  2.在所有儿童饮食行为中,得分较高的前4类依次为主动性进食、挑食、外因性进食和过饱响应。在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维度中,男、女生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童的挑食,不良进食习惯维度的得分高于男生,过饱响应维度得分低于男生。5~6岁儿童主动进食能力得分高于3~4岁儿童(P<0.05),但两年龄组间其它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生子女在食物响应、情绪性进食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母亲教育程度越高,儿童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得分越低(P均<0.05)。而父亲教育程度对儿童饮食行为各维度得分均无影响(P均>0.05)。从儿童居住状况来看,与父母居住的儿童主动进食能力得分高于与祖父母住和三代同住(P<0.05)。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儿童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家庭收入越高,儿童不良进食习惯得分越高,过饱响应得分越低。就家庭人口数来看,家庭人口数为4~5人时,儿童的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均低于其他人数(P<0.05),超过6人以上,儿童饮食行为各维度得分均较高。  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及家庭人口数是儿童挑食的主要影响因素(R2=0.398,F=27.613,P<0.001)。母亲教育程度越低,其子女挑食行为更明显。家庭居住人口数越多,儿童更易出现挑食行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是食物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R2=0.241,F=12.662,P<0.001),独生子女,更容易造成食物过饱响应,家庭人口数越多,越容易造成食物过饱响应。性别、母亲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口数影响不良进食行为(R2=0.342,F=18.359,P<0.001),与男孩相比,女孩不良进食习惯得分高,餐前吃零食等不良进食习惯较多。母亲教育程度越低,孩子不良进食习惯也越多,人均月收入越高,不良进食习惯越多,家庭人口数越多,不良进食习惯越多。性别、居住状况、人均月收入是过饱响应维度的影响因素(R2=0.291,F=9.457,P<0.001),与男孩相比,女孩更容易出现过饱响应,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过饱响应,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过饱响应得分越高,越容易出现过饱响应。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影响外因性进食(R2=0.312,F=10.359,P<0.001),独生子女外因性进食得分较高,家庭人口数越多,儿童外因性进食得分越高。是否独生子女、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与情绪性进食得分密切相关(R2=0.318,F=11.212,P<0.001)。独生子女情绪性进食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与祖父母居住的孩子情绪性进食得分高于其他家庭结构。家庭人口数越多,儿童情绪性进食得分较高。年龄、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是影响主动进食的主要因素(R2=0.338,F=21.002,P<0.001),年龄越大,主动进食能力越好。与祖父母居住的孩子,主动进食能力得分低。家庭人口数越多,主动进食能力得分越低。  3.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因素是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社会人口学因素(R2=0.417,F=22.557,P<0.001),5~6岁儿童相较于3~4岁儿童有较高总体生存质量得分。非独生子女在总体生存质量得分上明显高于独生子。家庭收入越高,总体生存质量越高。家庭人口数超过6人,且人数越多,儿童生存质量越差。  4.单因素分析发现,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外因性进食与生存质量各维度及生存质量总得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食物响应、过饱响应、情绪性进食与生存质量总分且呈负相关关系,主动进食能力与生存质量总分无相关性(P>0.05)。  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有关,儿童挑食行为、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及主动进食能力是影响其生理功能的主要饮食行为(R2=0.613,F=16.921,P<0.001);儿童食物响应、过饱响应、情绪性进食行为是影响儿童情感功能的主要饮食行为(R2=0.642,F=16.981,P<0.001);儿童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及情绪性进食是影响儿童社交功能(R2=0.542,F=16.618,P<0.001)与学校表现(R2=0.486,F=32.269,P<0.001)的重要饮食行为。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饮食行为是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和过饱响应(R2=0.534,F=38.915, P<0.001)。  结论:  1.在所有儿童饮食行为中,主动性进食、挑食、外因性进食和过饱响应是主要的饮食行为问题。  2.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  3.年龄、是否独生子女、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因素是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家庭人口学因素。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因素后,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及情绪性进食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著录项

  • 作者

    祁华南;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 学科 医学心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尚磊;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饮食行为,生存质量,学龄前儿童;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