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黑格尔主体间性思想研究
【6h】

黑格尔主体间性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导言:问题来源与研究现状

第一章 范式的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第一节 主体哲学的困境:从笛卡尔到胡塞尔

第二节 语言学转向与主体间性

第三节 黑格尔哲学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第二章 黑格尔主体间性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主体性的困难

第二节 自我意识:个体到普遍

第三节 斗争与承认

第三章 黑格尔文本中的主体间性

第一节 早期神学著作中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精神现象学》中的主体间性

第四章 对黑格尔主体间性的评价

第一节 主体间性——类存在的呼唤

第二节 类存在:马克思与黑格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黑格尔哲学集主体哲学之大成。黑格尔以后,以主体性为原则的体系形而上学遭到了来自分析哲学、实证主义等的强烈拒斥,导致自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范式逐渐衰落。各种“后主体”哲学渐渐兴起,它们对多元性、异质性、交往性的强调使得主体间性范式逐渐成长起来,从而有了渐渐取代主体性范式之势。主体间性问题实质上是作为主体哲学原则的自我与产生于其中异质的他我之间的不可通约性问题,这不仅是主体间性的问题,也是主体性本身的问题,而通过范式转化的方式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考察了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哲学史,从中分析了主体间性范式孕育自主体性范式的深层原因,得到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实为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推论。基于此,我们回到黑格尔的主体哲学,通过挖掘其中的主体间性内涵,找到主体间性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从早期、《精神现象学》时期和精神哲学时期梳理其文本中的主体间性思想。本文的结论是作为主体哲学的黑格尔体系内在地包含了主体间性思想,人的这种主体间性存在方式把人置于通往类存在的道路上。

著录项

  • 作者

    陆浩;

  •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

  • 授予单位 贵州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韦滢;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黑格尔,主体间性思想,哲学原则;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