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钟文化传播研究
【6h】

中国古钟文化传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钟的名实

二、钟的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宫廷乐钟(上)——先秦时期的乐钟文化与礼乐传播

第一节先秦乐钟的概况

一、乐钟的产生

二、与乐钟相关的礼乐制度

第二节先秦乐钟文化传播

一、“金石之乐”的文化传播分析

二、赠钟与赐钟——礼文化的传播方式——“器以藏礼”

第三节先秦乐钟与先秦文学传播

一、《诗经》与礼乐文化

二、《诗经》中的乐钟

小结

第二章 宫廷乐钟(下)——秦汉以后乐钟的文化传播

第一节先秦乐钟由盛而衰的原因分析

一、断代的传播

二、乐钟传播出现断代的原因

第二节乐钟和历史上两次重要的雅乐复兴

一、雅乐的变迁

二、习古与复古之比较

第三节“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思想——从乐钟的发展看古代的传播话语权

小结

第三章梵钟文化与佛教的传播

第一节梵钟的由来与佛教的汉化传播

一、佛教的传入

二、佛教本土化

三、梵钟的出现——本土化佛教的特征之一

第二节梵钟与佛教仪式传播

一、宗教——仪式——音乐的三重认知

二、梵钟与佛教仪式音乐

第三节佛寺钟声与诗歌——佛教文化传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影响

二、佛教的传播对士大夫诗歌的影响

小 结

第四章钟楼文化传播

第一节钟楼的产生——钟的延伸

一、宫廷钟楼

二、寺庙钟楼

三、城市钟楼

第二节钟楼的功能

一、警众考辰的实用功能

二、辞旧迎新的象征功能

第三节城市钟楼的文化传播

一、钟楼与城市文化

二、钟楼与城禁制度

三、中外钟楼文化之比较

小 结

第五章钟与铭

第一节 何谓“铭”

一、“铭”的由来

二、 为何而铭

第二节 作为传播媒介的钟与传播内容的铭

一、钟的传播特质——时间型媒介——“唯有金石所以垂不朽”

二、钟铭的内容一静态的文字符号传播——钟铭内容的演变

第三节钟铭的文化传播意义

一、历史文献的补充

二、文化传统的传播方式

小 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钟文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相应地,对中国古钟进行研究的众多论著也成为学术界的一大景观。尽管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但古钟文化仍蕴藏着有待探索的巨大空间。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古钟文化传播作为研究课题。 本文力求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中国古钟的文化渊源及其深层涵义进行探析。中国古钟历经了从乐器形态为主到礼器为主的发展过程,而钟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阐明钟文化传播的复杂过程和现象,本文以钟文化的不同传播语境作为切入点,分别对宫廷乐钟文化、寺庙梵钟文化以及民间钟楼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基本思路是:结合钟的不同形态、功能,以所处的文化传播语境为背景,详尽描述其的文化特质,进而探求古钟的文化传播意义,揭示钟不同传播语境中的文化特质。 其中,宫廷乐钟文化分为两章进行分析,以时间为限,以秦朝为界。这两章分别为“先秦时期的乐钟文化与礼乐传播”和“秦汉以后乐钟的文化传播”。第一章主要考察乐钟的产生,对乐钟的出现进行追溯,并且分析其种类,阐述先秦时期与乐钟有关的礼乐制度,包括乐悬制度和乐官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在先秦礼乐语境下的乐钟文化进行传播模式分析;进而延伸到乐钟文化与先秦文学传播的关系上,重点放在先秦具有代表性的选集--《诗经》上,分析《诗经》中对乐钟的相关描述,探寻先秦乐钟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传播意义。第二章则概述了乐钟自秦汉时期开始出现的断代传播现象,并对乐钟由盛转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具体分析。从乐钟在后世的发展与雅乐制度的关系角度出发,重点考察唐宋两个朝代对待雅乐态度上的差异性,并由此推断乐钟的乐器功能弱化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剖析乐钟文化在后世传播与发展的典型现象,考察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思想中所透析出的传播话语权特征。 “梵钟文化与佛教的传播”一章,将钟的文化传播语境转移到佛教寺庙中,此章分三节:第一节主要介绍佛教的传入以及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现象,梵钟的出现正是佛教的重要特征之一;第二节则从宗教--仪式--音乐三者的关系出发,分析梵钟与佛教仪式的关系,进而揭示梵钟对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第三节则以梵钟所发出的钟声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梵钟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主要解剖诗歌钟声意象),进而发掘佛教文化传播对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影响。 第四章“钟楼文化传播”将钟的传播语境扩大到中国整个传统社会文化,不再局限于儒家或佛教的仪式范畴,而是突显钟作为文化符号在民间的传播功能。它分三节。第一节从宫殿、寺庙、城市三个不同的钟楼设置环境出发探讨钟楼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从宫廷走向民间的传播过程;第二节以寺庙和城市的钟楼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钟楼钟的警众考辰的实用功能以及辞旧迎新的象征功能;第三节则在前两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钟楼文化传播进行分析,以城市钟楼为切入点,考察钟楼与城市建筑文化、城市管理制度的关系,并比较中外城市钟楼文化的异同点。 第五章不再像前四章那样将钟当成发声的工具,而是视之为一种传播的媒介,即“铭”的物质载体。第一节肯定“铭”是传播发展的必然产物,铭的产生原因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传播思想。第二节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分析作为传播媒介的钟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具体考察钟铭的内容流变,其中包括对“铭”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形式的分析。第三节立足于钟铭的文化传播功能,进一步探讨其文化意义。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着重阐述古钟文化传播研究对于文艺学的价值,同时也探讨其在传播学、文化学等方面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