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时期张恨水小说审美接受研究
【6h】

新时期张恨水小说审美接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解放前后张恨水小说的审美接受回顾

第一节 解放前接受视域中的张恨水小说

一、20世纪初期审美视域中的张恨水小说

二、20世纪40年代张恨水小说的审美接受

第二节 解放后接受视域中的张恨水小说

一、三十年的“断层”

二、新时期张恨水小说的“复苏”

第二章 新时期张氏小说“复苏”原因探析

第一节 张恨水小说深受大众欢迎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社会文化发展的外部原因

第二节 张恨水小说的美学价值和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

第三章 新时期张恨水小说审美接受与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现代通俗文学领域中的张氏小说

第二节 新时期张氏小说审美接受研究与中国通俗文学发展

一、张氏通俗小说创作与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

二、新时期张氏小说审美接受研究与通俗小说研究领域的拓展

第四章 张恨水小说跨时代传播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平衡

第二节 作家的责任感与时代的使命感并存

一、张恨水及其作品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通俗文学巨匠——张恨水,以其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魅力的三千万言的作品享誉国内外,并在文坛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张恨水热”,成功的实现了“作家个体创作”到“文学现象”的转变。张恨水先生作为我国现代通俗文学领域中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小说不仅是当时报刊杂志等米下锅的抢手货,也是深受各个层次读者喜爱的精神食粮,还是不少导演和编剧青睐的影视题材。小说作品以独特的艺术审美魅力征服了广大读者,并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张恨水迷”,成功的实现了作家、读者、作品之间的互动,为文学传播构建了一种新模式,促进了我国以现代通俗小说为主要载体的通俗文学的发展。
  由于历史的特殊性,文坛上的张恨水现象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存在着,20世纪中前期为“热闹中的寂寞”,普通读者的追捧与批评视域中的围剿;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末,“计划文学”一统天下,以一种行政、半行政的手段将以张恨水通俗小说为典型代表的通俗文学驱逐出大陆,随之,张氏小说在大陆文坛经历了三十年的“断层”期;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社会背景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学观念开始主导文坛,张氏小说再次浮出文坛地表,以一种高昂的姿态闯进读者接受视域,并很快形成了新一轮的“张恨水热”。从读者审美接受的角度来探究文学史上的“张恨水现象”,剖析新时期张恨水小说“复苏”的原因,揭示其成功实现作者——作品——读者这一动态传播过程的奥秘,既有利于探寻社会大众的审美接受心理,分析张恨水小说艺术魅力的独特所在,也有利于正确认知和评估张氏小说对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意义,进一步厘清我国现代文学(主要是通俗文学)的发展脉络,更好地指导当代以通俗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学的发展。
  有鉴于此,本文以张氏小说在新时期的复苏为切入点,以张氏小说的审美接受史为依据,对张氏小说的审美接受情况加以回溯,从而把握新旧时期里张氏小说的接受情况,进而分析新时期张氏小说的审美接受所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和学术化的新特点;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社会文化的外在原因、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受众的接受心理来探讨新时期张氏小说复苏文坛是文学发展的必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完成的,是小说独特的美学价值与读者受众心理相契合演奏的乐章;从对“复苏”原因的多维度探讨中来研究其成功实现文学作品——读者传播的经验所在,结合当代文学发展现状,体悟张氏小说跨时代与广泛传播的当代启示,为当下文学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即作家要想赢得读者,实现作品存在的价值就必须努力以作家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创作底线,努力寻求艺术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平衡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