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语料库《苏东坡传》汉译本译者风格比较研究
【6h】

基于语料库《苏东坡传》汉译本译者风格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List of Tables

List of Figure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Necessity of the Present Study

1.3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or’s Style

2.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Data Collection

3.2 Reference Corpus

3.3 Alignment

3.4 POS Tagging

3.5 Instruments for Corpus Analysis

Chapter Four Translator’s Style

4.1 Translator’s Style Manifested at the Lexical Level

4.1.1 Type/Token Ratio

4.1.2 Lexical Density

4.1.3 High-Frequency Words

4.1.4 Chinese Four Character Idioms

4.2 Translator’s Style Manifested at the Syntactic Level

4.2.1 Mean Sentence Length

4.2.2 Sentence Pair

4.2.3 The Chinese “de”(“的’’)Construc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

5.1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Bibliography

Publications

展开▼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翻译当成一种模仿性而非创造性的活动。传统译学强调译作对原作的忠实,主张译文风格对源语文本风格的依附性。因此,译文应该只反映原文的风格,译者风格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随着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兴起,尤其是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借助语料库方法,通过大规模语料分析和数据统计,考察译者在传承原作风格之外的自我显现,并尝试运用语言学、翻译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对译者风格的存在进行解释。
  林语堂是一位蜚声中外的大学者、大翻译家和大作家。“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尤以向西方介绍东方文化的英文作品而见长,《苏东坡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苏东坡传》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动笔,1947年完稿,并在美英两国先后出版,在西方读者群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以简洁流畅的文笔重构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坎坷动荡的一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性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爱可敬的东坡印象。
  1977年夏,台湾远景出版社出版了台湾翻译家宋碧云女士翻译的《苏东坡传》,一年后,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台湾大学教授张振玉翻译的《苏东坡传》。无论是宋译还是张译,都让不懂英语的中文读者也领略到了《苏东坡传》原著的风采,也都在普通读者以及学术评论界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但是,国内鲜有学者研究过《苏东坡传》两个汉译本间的差异,且以往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印象式的评价和定性研究的层面之上,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定量分析。
  为了弥补定性研究的局限性,本论文运用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来对两个汉译本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笔者自建了基于多译本的平行语料库,进行了句级层面的平行对齐处理和词性及句法标注,以便用WordSmith Tools6.0和AntConc3.2.4w对自建语料库进行检索和分析。两个汉译本的比较主要从两个大的层面展开,一是词汇层面,二是句法层面。词汇层面主要包括:类符/型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和四字成语;句法层面主要包括:平均句长、句对类型和中文“的”字结构。
  在对原著和两个汉译本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发现:宋译的类符/型符比高于张译,但都比作为参照语料库的兰开斯特汉语语料库传记体子库(LCMC-Biography)的类符/型符比低,说明张振玉使用的词汇没有宋碧云的丰富。就词汇密度而言,张译和宋译都比LCMC-Biography高,说明两个译本的信息量都比原创汉语高,理解难度比原创汉语高;张译虚词使用的频率更高,表明张振玉更愿意用连词来使自己的译本在形式上连接得更紧密。就高频词而言,张译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更倾向于使用文言结构虚词“之”。张振玉对四字成语的使用频率更高,在语言上显得更为纯熟地道。从句法层面上看,虽然张译本的平均句长高于宋译本,但是两个汉译本的平均句段长度基本持平,说明两位译者都十分注意控制各自译文的句段长短;一对一的句对类型在两个译本中占了绝对多数,宋译二比一的句对类型出现频率更高,说明宋碧云更愿意合并多句为一句而张振玉更愿意尊崇原文的安排。张振玉使用多重修饰“的”字结构的频率比宋碧云高,使张译前置修饰结构的结构容量升高,从而降低了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总的来说,两个译本在定量分析中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差异。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张译要比宋译长了许多,使用了更多的四字成语,多重修饰结构的结构容量更高,从而使张译显得更加严肃和学术化,这也是张译没有比宋译在普通读者中更受欢迎的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