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电视传媒高级人才培养研究
【6h】

现代电视传媒高级人才培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论文的研究目的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研究意义

四、目前国内外研究水平

第一章现代电视传媒概览

一、现代电视传媒与传媒高级人才

1.现代电视传媒的界定与发展

2.现代电视传媒的业务特点

3.现代电视传媒的影响

4.现代电视传媒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现代电视传媒高级人才的来源渠道

1.电视传媒专业人才的教育途径

2.学校是传媒高级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第二章学校培养电视传媒高级人才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高等学校电视传媒人才培养情况

1.国外媒体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2.国外大众传媒高级人才培养特点

二、我国高等学校电视传媒人才培养情况

1.电视传媒教育发展历程

2.我国电视传媒学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电视传媒高级人才的培养探索

一、对三种成功培养模式的探讨

1.复合培养模式初探

2.专业培养模式初探

3.理论批判培养模式初探

二、电视传媒高级人才培养主要元素的消长规律

1.培养以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校

2.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的学校

3.培养以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校

第四章对我国电视传媒高级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想

一、电视传媒高级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价

1.学术视野

2.论文水平

3.动手能力

4.就业走向

二、对学校电视传媒高级人才培养的展望

1.学校变革先行,推出自身优势

2.师资整合培训,构建导师队伍

3.提高生源质量,输出复合人才

4.贴近媒体前沿,强化实践能力

5.开放式办学,博采众长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后记

展开▼

摘要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传播成为决定人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人类对其他资源的利用开发及占有方式的最基础的条件。其中电视成为公众了解信息的主渠道,迅速便捷,声画并茂,电视的影响力与报纸、广播和网络相比可谓得天独厚,受到大众的追捧与青睐。由于电视的蓬勃发展,电视方面的相关专业也成为社会及学校追捧的热门,而作为电视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也在全国上百所高校中普及开来。 这个应用学科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传媒,培养新闻传播与广播影视相结合的创作、理论研究复合型高级人才。然而,各类学校纷纷培养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的状况,在推进电视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些许不足。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各类教学方案也有很强的随意性,在学生生源上,主要由原先的电教系或者文学院转化而来,电教重技术轻理论,文学强理论弱技能,都与传媒人才品质差距甚远,这些问题导致高校培养的传媒高级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供应与需求不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导师,现今也是问题诸多,个别导师存在不负责任、带学生过多等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合理培养。鉴于社会电视传媒的迫切需求与学校高级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严峻,我们亟待构架一个合理的传媒生态系统,沟通社会需要与学校输出之间的矛盾。 本论文在概括阐述我国现代电视传媒教育的发展历程基础上,具体评价现在我国的电视传媒高级人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指出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阐述。通过个案分析定量研究等调查方法,总结出三种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即复合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模式和理论批判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的培养模式,有选择性地从各个角度对代表学校进行探析,包括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找出各种模式的自身特色以及它们的不足之处。 最后,探寻总结电视传媒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和评价标准。不同学校根据其不同的基础背景优势,利用已有资源,科学准确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总结了培养以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校、培养以理论研究型为主的学校、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的学校这三种道路。引导高校转变观念,整合师资,突破集体焦虑,积极推行多导师制;注重对学生理论水平、艺术审美、技能操作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构建合理的传媒人才培养——输出生态环境,协调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从各个方面提升广播电视艺术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使我国的电视事业发展有一个辉煌的明天,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