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有无之辨到融佛入儒——由“严滩问答”看王阳明的“究极之说”
【6h】

从有无之辨到融佛入儒——由“严滩问答”看王阳明的“究极之说”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引论

第一章“本体工夫合一”论

一、“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

二、反思朱学合体用

(一)心理为一

(二)知行合一

(三)动静合一

第二章境界论

一、有心之境

二、无心之境

三、(后)有心之境

第三章思想渊源之融佛入儒

一、从孟子学到禅宗佛学

(一)融通三教求正道

(二)融禅孟以立新说

二、王阳明的融佛入儒之路

(一)融佛入儒以正儒之弊,对禅学挑战之回应

(二)坚定的儒家立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严滩之辨,无疑是王阳明晚年思想的一次集中展现,是名副其实的“究极之说”。它不仅仅是天泉问答的继续,更是阳明本体工夫论以及由此衍发的境界论的终极性结论。具有极丰富的哲学内涵和重要的哲学史意义。 在这次问答中,王阳明首先对其本体工夫合一的思想做了终结性的论述。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大行其道,成为儒学正宗。然由于其析心与理为二,造成圣学“茫无可入”,流弊甚多。王阳明不满于理学将本体工夫割为两节,在反思批判朱学、继承前人和借鉴佛老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动静合一、体用合一的本体工夫合一论,以期解决宋儒之学的流弊。而鉴于程朱理学将本体功夫割为两节的思想在社会上影响广泛,为了能让人们更容易更明了的理解,更好更广泛的接纳所有人,阳明在对自己理论的具体阐发时采取了“本体上说工夫”和“工夫上说本体”这样两个形不同而质为一的向度。他先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揭示工夫需要以本体为终极依据和作用的目标;又说:“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从另一个向度揭示本体需要借工夫来解除遮蔽和现实的实现,从而圆融的阐发出自己的本体工夫合一论。 其次,“严滩四句”还蕴涵着王阳明对不同境界的划分,是对王阳明整个致知工夫境界论思想系统的一次集中体现。王阳明在此暗含了有心之境、无心之境和(后)有心之境的三重境界划分,以及在用功不懈的前提下“有心——无心——有心”这样一种递进式的境界论。其中,从静态描述而言,“有心是实,无心是幻”有两重意蕴,分别对应有心之境和(后)有心之境;“无心是实,有心是幻”则对应无心之境。而从动态进路和指导修习的意义上说,“无心是实,有心是幻”则是讲从有心归于无心,即超凡成贤,对应有心之境指向无心之境的进路:“有心是实,无心是幻”则讲从无心复归于有心,是逾贤入圣,对应无心之境指向作为致知完成的有心圣境的进路。这种独到的境界论也体现了阳明思想强调外王、重视事功、倡导担当有为的特点,表现了阳明深沉浓烈的现实关怀精神。 另外,作为一段典型的带有禅宗影响特色的对话,严滩之辨一方面充分的体现了王阳明思想中融通儒释的特点,昭示着阳明心学与禅宗佛学极深的学理、历史渊源:另一方面更强烈的表明了王阳明在融佛入儒之路上坚定的儒家立场,具有极其重大的哲学史意义。 本文将试图在哲学的视域下,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梳理“严滩之辨”本身蕴存的哲学内涵出发,追寻和梳理阳明本体工夫论、境界论等阳明学主体思想的终极性理论样貌,并沿溪觅谷,以此为基础和契机说而开去,结合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历程来追寻阳明这些理论的思想源头和理论来源,以及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通过对阳明学与禅学以及传统儒学之间进行比较性分析,进而对阳明从孟子学到禅宗再到心学的融禅入儒之路作出有益的探讨,从而为进一步确定阳明心学总体品格和儒学立场等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