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Discursiv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Ancestor Worship of Yellow Emperor(AWYE)Cebuns-Taking the Texts of1723.1912and2011as the Case
【6h】

Discursiv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Ancestor Worship of Yellow Emperor(AWYE)Cebuns-Taking the Texts of1723.1912and2011as the Case

代理获取

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List of table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ationale of the study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 of discourse

2.2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home and abroad

2.2.1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abroad

2.2.2 Discourse studies at home

2.3 Studies on Qingming home and abroad

2.4 A genealogy of Qingming AWYE discourse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Approaches to CDA

3.2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approach to discourse:an analytical framework

3.2.1 Text

3.2.2 Discursive practice

3.2.3 Social practice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Data collection

4.3 Data analysis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1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of 1723 AWYE text

5.1.1 Text

5.1.2 Discursive practice

5.1.3 Social practice

5.1.4 Summary

5.2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of 1912 AWYE text

5.2.1 Text

5.2.2 Discursive practice

5.2.3 Social practice

5.2.4 Summary

5.3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of 2011 AWYE text

5.3.1 Text

5.3.2 Discursive practice

5.3.3 Social practice

5.3.4 Summary

5.4 Discussion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1:AWYE cebun of 1723(Text A)

Appendix 2:AWYE cebun of 1912(Text B)

Appendix 3:AWYE cebun of 2011(Text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声明

展开▼

摘要

黄帝祭祀是当代中国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从晚清到当下,黄帝祭祀文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福柯的话语谱系学研究、奇和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黄帝祭祀话语的祭文文本,而且也体现在它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信仰和社会身份构建中。为此,本研究提出两个研究问题:(1)就及物性、情态和主位系统而言,1723年、1912年和2011年黄帝祭祀文本有什么语言特征?(2)这些语言特征建构出什么样的身份认同?
   本文以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理论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从及物性、情态和主位三个方面分析了清朝1723年、民国1912年和当下2011年三篇黄帝祭文的语言特征来考察这一话语中的社会身份认同的变迁。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及物性特征方面,这三个黄帝祭祀文本有共同之处:他们都主要选择物质过程传达信息,以利于建构社会关系和观念信仰。但情态系统方面有不同之处:1723年祭文侧重强调主体“皇帝”,1912年则强调“中华民国”,而2011年关注“中华民族”;由此1723年文本建构了等级分明的君民关系,而1912年和2011年则建构了亲近的政党-民众社会关系。主位系统方面也存在差异:1723年祭文的主位强调祖先和皇上;1912年文本的主位为“中华民国”,述位则说明了中国的辉煌文明历史,且突出其科技成就与平定战乱的能力;2011年文本的主位有“中原”、“黄帝”和“中华民族”,述位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尤其是中国在现阶段的伟大成就。
   这些不同的语言特征建构了不同的社会身份。1723年祭文利用中国传统祭祀话语来建构神灵“黄帝”和当朝“皇帝”的身份认同来维持其对社稷江山的权威和统治。1912年祭文呈现出典型的西方话语的特点,建构了“中华民国”的身份认同,以和人民建立亲近的社会关系和巩固发展强大中华民国。然而,2011年祭文混杂了西方和现代话语,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人类的祖先:同根同祖同源,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来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因此,黄帝祭祀话语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民族和社会身份认同的变迁。

著录项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