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怀斯曼纪录片研究
【6h】

怀斯曼纪录片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怀斯曼纪录片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研究问题的提出

2.选题的意义

(二)怀斯曼纪录片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怀斯曼创作风格的形成

(一)怀斯曼创作风格产生的主体条件

1.怀斯曼的创作经历

2.怀斯曼纪录片的美学追求

(二)怀斯曼创作风格产生的文化背景

1.纪录片美学风格影响

2.社会文化背景

二、怀斯曼纪录片主题分析——人性的自我关照

(一)社会现实的影像书写

1.家庭问题

2.社会问题

(二)真实人性的客观表达

1.对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

2.对人物内心的探究

(三)生命的关怀与反思

1.对生命的反思

2.对命运的直视

三、怀斯曼纪录片的纪录艺术

(一)空间中的思考

1.物理空间的符号展示

2.情感空间的权利描述

(二)“直接电影”风格的发扬

1.直接电影流派

2.旁观的美学

(三)隐喻和印象式手法的应用

1.隐喻的应用

2.“印象式”的应用

四、怀斯曼对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一)怀斯曼创作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1.怀斯曼与中国的新纪录运动

2.“传承”之作——《八廓南街十六号》

(二)怀斯曼创作模式的美学实践

1.个人化表达

2.平民化视角

3.人文关怀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怀斯曼作品目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纪录片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也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方面,它忠实地记录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经济风云,小到凡人小事,作为时代档案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社会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也推动着纪录片在观念、内容、形式上的加速变革。
  本文选取了纪录片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及其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创作内容、创作形式以及作品对现当代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首先,通过分析上世纪60年代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巴赞的纪实性电影美学理论等文化背景,以及被拍摄对象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探讨怀斯曼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形成同纪录片美学思潮的演变和社会历史环境两方面之间的关联;其次,针对怀斯曼纪录片作品的内容,分别从社会、个人、生命等三方面作为研究切入点,从多视角探讨纪录片在揭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表现功能,重点研究怀斯曼纪录片的对生命的关怀与反思主题;第三,通过分析怀斯曼创作过程,探讨其旁观美学的特征,以及如何运用隐喻和印象式画面,深化和延展纪录片主题的创作手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怀斯曼纪录片对中国纪录片美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介绍了我国以“直接电影”旁观美学特征为风格的纪录片创作进程,以及这些纪录片对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频繁,借鉴国外的创作模式和创作手法,可更好的促进我国纪录片向多元化发展,引导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关注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思考,也是将我国纪录片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良好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