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话语研究——基于体制内纪录片与独立纪录片的比较分析
【6h】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话语研究——基于体制内纪录片与独立纪录片的比较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2.研究目的及意义

3.相关研究综述

3.1 关于乡村题材纪录片的相关研究

3.2 关于纪录片叙事学的相关研究

3.3 关于纪录片话语权的相关研究

3.4 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4.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5.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多重意味”的乡村图景

1.精英阶层对乡村的“文化寻根”

2.平民视角对乡村生存空间的反思

3.乡村以“底层”的面目出现

第三章 底层的抗争:乡村女性的不同画像

1.《远在北京的家》:城市话语权体系下的乡村女性

1.1 《远在北京的家》叙事角度与表现手法

1.2 弥补城市女性角色缺位的乡村女性

2.《回到凤凰桥》:乡村女性主体性话语的获得

2.1 《回到凤凰桥》的叙事策略

2.2 乡村主体的自我取消与城市“游民”的身份认同

3.希望与残酷:体制内纪录片与独立纪录片的不同叙事策略

第四章 乡村与族群;底层影像的历史书写

1.《最后的马帮》:叙事时空对断裂文化的重建

1.1 《最后的马帮》特定的叙事时空

1.2 影像文本对乡村民族文化的“拯救”

2.《最后的棒棒》:“小叙事”关照底层社会

2.1 底层群像塑造民间族群

2.2 “小叙事”对底层空间的建构

3.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不同底层视角对中国“亚历史”的书写

第五章 不同”苦难“即意指的乡村

1.《乡村里的中国》:故事化叙事展现最“真”的“苦难”

1.1 “原生态”的节奏与“全景式”的内容

1.2 故事化叙事增强“苦难”戏剧性

2.《棉花》:多点民族志叙事展现“苦难”众生相

2.1 叙事视野的开阔

2.2 对“苦难”的深描

3.静态与动态:对“苦难”的不同叙事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主要以新纪录运动以来的乡村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横向对比体制内纪录片与独立纪录片对乡村底层社会的叙事话语差异,同时纵向对比了不同时期的纪录片对乡村底层叙述的不同叙事视角,笔者主要想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乡村底层社会在中国纪录片的各个发展阶段中以怎样的面目出现?2.新纪录运动以来中国纪录片如何描述乡村底层社会的女性、族群与苦难?3.体制内纪录片与独立纪录片对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话语有何不同?
  第一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纪录片进行梳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纪录片叙事视角的转换,不同的叙事视角,纪录片创作者对乡村底层社会的切入角度也是不同的。第一章是全文的引子,通过梳理乡村底层社会在纪录片中的不同影像呈现,可以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章笔者将通过研究体制内纪录片与独立纪录片对乡村女性角色的不同叙事话语呈现来考察两种纪录片的叙事差异,体制纪录片以陈晓卿导演的《远在北京的家》(1993)为例,独立纪录片以李红导演的《回到凤凰桥》(1997)为例。两部纪录片结尾处对乡村底层女性的未来看法不尽相同,引起笔者的思考。
  第三章笔者研究了体制内纪录片与独立纪录片对乡村底层族群的不同叙事模式,体制内纪录片以郝跃骏导演的《最后的马帮》(2001)为例,独立纪录片以何苦导演的《最后的棒棒》(2015)为例,两部纪录片都是对即将消失的某一族群的历史记录,同时两位导演对底层族群的叙事视角又有一些差异。
  第四章笔者分析了体制内纪录片与独立纪录片对乡村底层社会中“苦难”的不同叙事模式,体制内纪录片以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2013)为例,独立纪录片以周浩导演的《棉花》(2013)为例,同时两位导演对乡村底层中的“苦难”叙事策略又是不同的。
  结语是笔者在上述对体制内纪录片与独立纪录片对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和反思;同时对本论文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接下来笔者需要进行的研究计划进行简要介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