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的翻译
【6h】

中国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的翻译

代理获取

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2.1.1 Experimental Ba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2.1.2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2.2 Studies on Sensory Metaphor

2.2.1 Constit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nsory Metaphor

2.2.2 Formation Principles of Sensory Metaphor

2.3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Chapter Three Sensory Metaphor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CCP)

3.1 Litera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CP

3.2 Mappings of Sensory Metaphors in CCP

3.2.1 Mapping from Sensory Domain to Non-Sensory Domain

3.2.2 Synaesthesia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of Sensory Metaphors in CCP

4.1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ensory Metaphor

4.2 Translation Methods of Sensory Metaphors in CCP

4.2.1 Literal Translation

4.2.2 Liberal Transl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声明

展开▼

摘要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自上个世纪90年代始,这一认知隐喻理论逐渐被应用于语义演变和引中等研究中。其中,Eve Sweester对英语感官词汇的语义扩展现象的考察最为广泛。她提出“以身喻心”的观点,认为隐喻很大程度上受人们外界获得的经验与内在情感、认知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的激发,而身体经验是描述心理状态词汇的来源之一。
  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与翻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相探讨的重要课题。不过,对于感官隐喻这一基础而又核心的概念隐喻的探讨尚不多见,有待进一步分析与深化。感官隐喻是指借感觉这种最为直接的身体经验来描述其他认知概念的隐喻。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语义延伸上的借鉴和指导,本文首先对自古代《诗经》至元明清各时代诗词中的感官隐喻进行了基础性研究,探讨其感官隐喻的映射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在英语中映射的相似与差异性,借鉴奈达和纽马克等的隐喻翻译方法,本文继而探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研究发现,由于人类认知基础十分类似,五种感官对世界的认知基本一致,然而,受各自历史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同语言的感官隐喻在表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即使存在英汉语认知隐喻的相似性,对于古诗词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因其语言的精炼与句式的多样性及对“神似”和“形似”的追求等特点,其翻译很难做到真正对等,对于中英文中映射存在差异的感官隐喻的翻译而言更是难上加难。本文在搜集、分析和研究各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及其英译之后,将其翻译方法概括为直译和意译两种。具体而言,直译包括原隐喻的保留和词汇层面的直接释义两种方法;意译则指感官转移或连通、句子成分转换、句子结构重组和省略等四种翻译方法。
  通过分析古诗词中感官隐喻的映射及其认知功能,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感官隐喻及翻译,本文旨在为中华经典文化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同时为英汉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交流提供更大的契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