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子化学习专题》课程的“生成性”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研究
【6h】

《电子化学习专题》课程的“生成性”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英语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注重生成性教学内涵的相关研究

1.2.2 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研究

1.2.3 教师是生成性教学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

1.2.4 聚焦于生成性教学的策略,较少开展模式研究

1.2.5 重视生成性教学的评价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生成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小先生制

2.2.2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2.2.3 混合式学习

3 “生成性”教学模式的模式构建

3.1 “生成性”教学模式的目标与特点

3.2 “生成性"教学模式的整体模型

3.3 “生成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3.3.1 阶段(一)感知——发现/提出问题

3.3.2 阶段(二)组织小组

3.3.3 阶段(三)创建课程

3.3.4 阶段(四)学习与反馈

3.3.5 阶段(五)生成性课程初步形成

3.3.6 阶段(六)课中讲授与交流

3.3.7 阶段(七)问题后的反思与资源再生

4 “生成性”教学模式在《电子化学习专题》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4.1 “生成性”教学模式的具体转变

4.1.1 教学目的的转变

4.1.2 师生角色的转变

4.1.3 资源生成方式的转变

4.1.4 学习评价的转变

4.2 《电子化学习专题》课程概述

4.3 《电子化学习专题》课程的教学实施

5 “生成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5.1 问卷调查分析

5.1.1 信度分析

5.1.2 频率与均值分析

5.1.3 相关性分析

5.1.4 问卷调查结论

5.2 访谈调查分析

5.2.1 学生访谈记录与分析

5.2.2 学生访谈小结

5.2.3 教师访谈

6 结论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尤其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发展。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层面的教学改革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在课前、课中、课后生成并创建网络课程资源,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教学改革途径。
  在查阅和分析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生成性教学、小先生制及PBL理论,将主体性、生成性、情境性等理念融入到构建的“生成性”教学模式中。并在《电子化学习专题》课程中开展实践,转变传统课堂中的师生角色,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担任“小老师”的角色,课前自主创建网络课程、课中汇报交流,课后资源整理及反思,教师加以指导和帮助。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促进课程资源的生成。通过行动研究,调整和优化“生成性”教学模式。运用问卷和访谈从教学目的转变、师生角色转变、资源生成方式转变、教学评价转变等四个方面验证该模式的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生成性教学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资源生成的主体基本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生成作用,对生成性资源的保存和精加工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综合相关理论,构建了“生成性”教学模式。
  3.“生成性”教学模式在《电子化学习专题》中进行实践,增强了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