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海燕》月刊与鲁迅身边的文艺青年研究
【6h】

《海燕》月刊与鲁迅身边的文艺青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海燕》相关左翼文艺青年的聚集背景

第一节 30年代沪上左翼文学群体与书商的合作

第二节 《海燕》筹办背景:左翼作家与书商的矛盾

第三节 《海燕》的创刊及反响

第二章 相关作家间的交际及人际网络构建

第一节 30年代上海存在的文艺势力及鲁迅的选择

第二节 《海燕》相关左翼文艺青年与鲁迅

一、“左联”关系:鲁迅与胡风、聂绀弩

二、师生关系:鲁迅与萧军、萧红、周文

三、结缘刊物

四、其他《海燕》支持者与鲁迅

第三章 与《海燕》有关的文学事件及同人的去向

第一节 鲁迅作品引发的事件与论争

第二节 《海燕》“发行人事件”

第三节 《海燕》被禁后同人们的去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海燕》是1936年1月创办于上海的一份文学期刊,前后总共发行过两期便玉陨于白色恐怖之中,未产生大范围的影响,所以文学史中关于它的专门论述不多。然而就是这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的短命的文学期刊,却也曾聚集起一批志趣相投的左翼文艺青年,他们在鲁迅支持下共同为这份刊物的运作、发行献策献力,因此也曾有过出版后“即日售尽二干部”的盛况。本文重新拾取埋藏于历史尘埃之中的《海燕》,以期以之为考察中心还原出1936年前后那个云谲波诡的上海,以及左翼文艺青年以鲁迅为中心聚集并形成重要文化势力的历史图景。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海燕》相关左翼作家的聚集背景。梳理《海燕》的筹办背景及筹办情况,涉及到鲁迅与一些作家,如黄源、郑振铎、茅盾、傅东华等的交际情况及《译文》停刊等文学史事件。讨论重点在于左翼作家与书商的矛盾问题。通过对《海燕》诞生背景的考察了解促使相关作家聚集到一起的原因。
  第二部分,《海燕》相关左翼作家间的交际及人际网络的构建。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方面是30年代前期上海存在的文化势力及鲁迅的选择;另一方面考察《海燕》相关作家以鲁迅为中心聚集的详细情况。左翼身份及鲁迅是促使这些左翼文艺青年聚集并共同创办《海燕》杂志的两个重要因素。鲁迅对左翼阵营的选择也必然是他们能够聚集到一起的前提之一,所以,理顺当时上海存在的文化势力及鲁迅对左翼阵营的选择方能更好地研究这些青年的聚集情况。左翼身份和“左联”之于鲁迅与这批青年,是把他们联结到一起的重要纽带,也是左翼刊物《海燕》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这一部分的考察旨在以《海燕》这一份期刊为切入点,研究30年代那些充满青春热血的左翼文艺青年为了“革命文学”事业聚集上海的大体脉络,讨论他们从分散走向聚集的原因及过程,是本章的重点。
  第三部分,与《海燕》有关的文学事件及同人的去向。《海燕》如同那个白色恐怖年代的许多左翼刊物一样,难逃刚出生便夭折的命运。但即便如此短寿的期刊,因有大量左翼作家的参与在当时也备受当局的关注,引发了一些文学事件,如曹聚仁与《海燕》“发行人事件”、鲁迅作品引发的事件与论争等等。这些事件或多或少最终导致了《海燕》的被禁。这些事件中,曹聚仁与《海燕》“发行人事件”反映了左倾与非左倾作家间的合作与背离问题;鲁迅作品引发的一系列论争则反映了当时不同文化势力间的隔阂与矛盾及对左翼作家的影响。这些事件所涉及人员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各异,所以对它的评说向来也有很大争议。笔者将依据史实,透过这些事件,分析事件背后涉及的文化势力间的隔阂与矛盾。这一部分的研究重点在于与《海燕》有关的文学事件。
  本文虽以《海燕》为线索,但研究重点不在《海燕》,而是相关左翼文艺青年聚集并形成文化群体和势力的历史图景。写作策略上,以史实为根据,以对相关人员交际情况的考察为重点,以期了解那个动荡又复杂年代上海左翼文艺青年围绕“革命文学”事业形成的文学生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