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中国第一次普选运动研究——以北京市为个案
【6h】

当代中国第一次普选运动研究——以北京市为个案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一)普选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选题意义

二、普选的由来

(一)西方普选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普选的论述

(三)前苏联普选

(四)中国近代选举

三、研究现状

(一)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

(二)对新民主主义时期选举研究的总结

(三)对社会主义时期选举研究的总结

(四)研究中的缺陷与不足

四、方法原则和框架设计

(一)方法原则

(二)框架设计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普选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的普选理论和实践

(一)根据地苏维埃政权普选的缘起

(二)组织程序

(三)选举原则

(四)选举特点

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普选理论和实践

(一)普选政策的转变

(二)普选的基本状况

(三)选举特点

(四)普选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普选理论和实践

(一)参议会的选举

(二)人民代表会议制的选举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选举特点

小结

第二章普选运动的背景和动因

第一节普选前的预演—建国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一)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二)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三)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选举

第二节斯大林的建议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普选的早期设想

(二)斯大林的建议

第三节普选决策出台

第四节普选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第三章北京市普选准备工作的开展

第一节北京市历史沿革与人文地貌

(一)历史沿革

(二)行政建制与区划

(三)人口与民族状况

(四)文化与风俗习惯

第二节北京市普选的酝酿

第三节组织机构设立与干部调配

第四节宣传动员

第五节郊区划乡工作和全市人口调查

(一)划乡工作

(二)市人口调查的前期准备

第四章典型试验

第一节进胡同下乡

(一)工作组的困惑

(二)群众积极分子

(三)结合生产和“新三反”运动搞普选

第二节人口查记 选民资格审查

第三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一)选民小组

(二)西单试点区——自上而下

(三)关庄乡试点区——自下而上

第四节投票以及典型试验中的问题

(一)关庄乡的选举

(二)典型试验中的问题

第五章重点试验

第一节机构设置与干部配备

第二节依靠谁 反对谁

(一)工人阶级

(二)地主阶级

第三节普选人民法庭

第四节坚持党的领导

(一)初步意见

(二)初步名单

(三)联合候选人名单

第五节革命党的思维模式

(一)宣传中的尴尬与缺失

(二)选民资格审查时的蛮横与无奈

(三)西单区基层普选的完成

第六章全面展开(上)

第一节宣传准备

(一)各阶级、阶层心态

(二)训练干部和工作人员

(三)宣传动员

第二节人口查记、选民资格审查

(一)人口查记

(二)选民资格审查

(三)选民榜公布前后

第七章全面展开(下)

第一节代表候选人提名

(一)代表候选人的条件

(二)代表候选人初步名单的酝酿

(三)访问和介绍代表候选人

(四)协商代表候选人

第二节投票选举

(一)投票选举前的动员

(二)投票的组织和投票站的设置

(三)投票时的众生相

(四)投票中选民的思想动态与小结

第八章普选运动特点分析

第一节普选运动的政治动员

(一)组织动员

(二)思想动员

(三)宣传动员

(四)特征

第二节积极分子

(一)积极分子

(二)积极分子的政治行为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

(三)评析

第三节执政党在普选中处于领导的强势地位

(一)普选中的各种政治力量

(二)党派团体

第四节以当时倡导的阶级斗争为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的张扬

(一)政治文化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三)其他政治文化

第五节实际民主

小结

第九章普选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创建

第二节民众的参政水平和意识得到提高

第三节社会面貌发生变化

第四节民主选举模式初步确立

第五节关于普选与政权合法性问题

(一)政权合法性

(二)普选的基本条件

(三)普选的决策和选民的参与过程

第六节关于政党与普选问题

第七节关于普选中的强迫命令问题

(一)思想根源

(二)组织的约束

(三)群众素质

结束语

一、科学地坚持党的领导

二、正确地看待实际民主

三、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四、适当地引入竞选机制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根据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及当事人回忆,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生态环境,对1953年至1954.年全国首次基层民主普选运动在北京市的运行过程进行详细考证和梳理。论文以北京市基层普选运动发展的时间先后为序,将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典型试验阶段、重点试验阶段、全面展开阶段,对北京市普选举行的背景因素、发展进程、特点、成就和问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若干思考。 本书由绪论、正文(九章)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着重介绍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国内研究现状、选题的重难点和创新点、主要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思路与基本框架等,使读者能够了解本文的学术价值、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政权创建过程中举行的普选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局部执政时期初次举行的民众普遍选举是普选的初步尝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举办了多次普选,党的普选思想逐步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继续实行普选,但原则、方式、方法与抗日战争时期相比,有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第二章论述普选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动因。首先,分析国内背景。普选举行的客观条件,除了军事行动结束,土地改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等条件外,还有一个与普选联系紧密的,是1949年至1952年间中国共产党举行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使党在最初三年全面执政时期取得了丰富的民主建政经验。其次,分析国际背景。1952年夏秋,刘少奇访苏期间,斯大林提出的关于中国普选的建议,为中国共产党决定提前举办普选提供了重要契机。再次,中共中央酝酿全国普选,并且制定了关于全国普选的政策和法规。 第三章介绍北京市普选的准备过程。首先,简要介绍北京市的历史沿革和人文地貌。北京市普选的酝酿、准备从1953年1月至7月。根据中央精神,北京市委于1953年年初举办各界代表座谈会,展开对北京市普选的讨论和座谈。之后,成立专门小组展开普选调查,对普选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摸底。同时,建立普选机构及对普选工作人员的配备与训练,开展普选前的宣传动员工作、划乡工作以及人口调查等。 第四章进入本文的写作重点,即普选第一阶段一典型试验(1953年6月至8月中旬)。在此阶段,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分别选取西单区安福胡同、海淀区蔡公庄乡以及东郊区关庄乡三个点进行试验。这三个点比较典型,西单代表城区,海淀代表北京市的近郊(农村),而东郊(今朝阳区)代表远郊(农村)。笔者试图将城区与郊区普选进行对照,以体现差异性。这一阶段普选的特点是:了解了普选可能出现的问题,初步掌握了普选的基本经验。 第五章普选重点试验。由于典型试验阶段取得的经验有限,全市全面展开前,北京市委决定先在西单区全区进行重点试验,以期获得足够的经验。重点试验时间持续2个月,从1953年10月初至12月上旬。此阶段纠正了典型试验阶段中的一些问题,在选区的划分、选民资格审查、候选人提名等方面,尤其是在候选人提出、讨论、确定等方面,摸索出了一套基本的经验和做法,为下一阶段普选全面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第六章、第七章普选全面展开。由于此阶段要阐述的问题较多,内容量大,笔者分别安排六、七两章进行论述。第六章论述全面展开的上半部分,第七章论述全面展开的下半部分。这个阶段是普选运动的最重要的阶段,前两个阶段都是为这个阶段积累经验,摸索套路,是全文论述的核心部分。这个阶段在北京市的12个区全面展开(西单区除外),从1953年12月初一直延续到次年的3月底,历时近四个月,它提供了北京市普选的整体图景,使我们对这次普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第八章对普选的特点进行归纳。笔者认为普选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开展了积极有效地政治动员;二是充分发挥了群众积极分子的作用;三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普选中处于领导的强势地位;四是以当时倡导的阶级斗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张扬;五是强调实际民主的思想。 第九章介绍了普选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经过普选,北京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民众政治觉悟提高,参政水平提升。北京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得以创建。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迅速恢复,且获得较快发展;城市尤其是郊区农村干部工作作风得到了很大改进。这次普选还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选举的基本模式,对以后普选的开展有深远影响。问题主要有:一是普选与政权合法性的获取方面,事实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普选中没有科学、合理地坚持党的领导;三是普选中存在着强迫命令现象。 结语部分通过考察普选,联系现实,总结出几条基本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在对待普选问题时,如何科学、合理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如何正确地看待选举中的实际民主问题;三是如何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四是如何适时地引入竞选机制。正确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