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虚拟社区与大学生主体性德育机制探析
【6h】

虚拟社区与大学生主体性德育机制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虚拟背后的真实——大学生虚拟社区的本质特征

一、哲学视角下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看虚拟社区特征:虚拟实在性

1、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同一个实在

2、虚拟社区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发展

3、虚拟社区是一种“交往共同体”

二、社会学视角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虚拟社区的特征:自主选择性

1、自主性

2、自控性

3、自律性

三、伦理学视角下从人与人的关系看虚拟社区的特征:主体实践性

1、交往方式的平等性

2、道德学习的交互性

3、教育氛围的宽容性

第二章源自生活的教育——学生虚拟社区作为德育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虚拟社区的虚拟现实性

二、虚拟社区的个体公共性

三、虚拟社区的潜在教育性

四、虚拟社区的思维实践性

五、虚拟社区的自主建构性

1、道德创造源自需要

2、道德遵循源自公正

3、道德成长源自民主

第三章关注体验的教育——基于校园BBS的道德教育机制

一、基于校园网BBS的大学生道德思维过程

1、多元和单一

2、思辨和灌输

3、集体学习和被动接受

二、基于校园网BBS的大学生道德学习实践过程

1、舞台“角色”和课堂“教学”

2、主体需要和客观要求

3、思维实践和简单记忆

三、基于校园网BBS的大学生道德体验过程

1、情感体验式学习

2、情感“接纳”

3、道德“同感”

第四章塑造自我的教育——发挥社区德育正效应的机制建设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退化”现象

1、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现象

2、道德“退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二、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机制

1、坚持自主原则,将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培育“网络公民”意识

2、坚持平等原则,将制度和教化结合起来,加强“理想语境”的建构

3、坚持开放原则,将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促进“网络主体”的成熟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大学生德育环境,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德育的内容,也带来了大学生德育模式、德育机制和德育途径的革命性变革。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与传统德育模式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高校BBS作为典型的虚拟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道德思维能力的环境条件,创造了一个具有“渗透性”的促进大学生道德主体成长的隐形课堂环境。从哲学视角看,虚拟社区具有“虚拟实在性”特征,从社会学视角看,虚拟社区具有“自主选择性”特征,从伦理学视角看,虚拟社区具有道德教育隐形课堂的“主体实践性”特征,表现在交往方式的平等性、道德学习的交互性、教育氛围的宽容性。 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的区别在于,在道德认知方面构建了“对话和理解”模式,在道德学习实践过程方面构建了“期望和认同”模式,在道德体验方面构建了“接纳和同感”模式。大学生虚拟社区的德育价值在于,它是源自生活的教育,是关注体验的教育,是自我塑造的教育。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德育载体,也凸现了现代德育理念。 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探索虚拟社区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功能、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构建良好的虚拟社区环境,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需求,创设和谐、民主的德育环境,从而使他们成为自主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机制,其最终目的在于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