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被遮蔽的声音——现代视野下“底层文学”中的“他者”言说
【6h】

被遮蔽的声音——现代视野下“底层文学”中的“他者”言说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最新学术成果与动态

1.3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4重要概念的界定

1.4.1现代视野:

1.4.2底层文学

1.4.3“他者”

2底层文学的“他者”身份追溯

2.1文学传统中的“底层”写作

2.2现代语境下的“底层写作”

2.3“他者”叙事的双重内涵

2.3.1失语者——“他者”叙事

2.3.2代言者——他者的叙事

3现代视野下“他者”的生存镜像塑造

3.1大地上活的伤疤:留守在农村的守望者

3.1.1孤独的稻草: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

3.1.2寂寞的沙丘:农村妇女

3.2春风里无根的野草:游走在城乡的漂泊者

3.2.1夹缝中艰难求生

3.2.2人性裂变

3.3霓虹灯下的眼泪:挣扎在城市的小市民

3.3.1身份的焦虑者

3.3.2命运的抗争者

4“底层文学”的现代化审美叙事

4.1充满悲剧色彩的审美意象

4.1.1农具——农业乡土文明

4.1.2身体——城市欲望符号

4.2现代语境中下“底层文学”存在的美学危机和出路问题

4.2.1偏爱苦难的主题制约

4.2.2与现实苦难适度的距离感

5结语

参考文献

在 校 研 究 成 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底层”一词源自葛兰西《狱中札记》,代表着“下层阶级”、“下层集团”。在当下经济文化生活和政治领域中占据很少的资源是“底层”的共性。在话语权力上,由于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等条件限制,底层民众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是沉默的大多数。自90年代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以来,“底层”意识渗透到作家的笔下,进入新世纪“底层文学”写作更是成为当下重要的文化景观。然而,“底层文学”的文本主人公大多是社会阶层的边缘存在,并不处于主流话语之中,因此存在明显的“他者”焦虑;底层叙事通常由知识分子来代言,书写对象独立于主体之外,有一种外在的他性。所以,“底层文学”的建构方式本身就是无法整合的“他者”建构,只能作为现代视野下的“他者”存在。本文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底层文学作品作为文本研究对象,分析现代视野下的“底层文学”的特征和意义。
  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最新学术成果与动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介绍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历史文献参证法、文学文本解读法、作家心态分析法等分析方法,最后对三个重要的概念(现代视野、底层文学、他者)进行了界定,为论文的研究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从20世纪文学资源中厘清文学传统中的“底层”写作到当下的“底层写作”的发展流变。结合社会学的观点分析90年代社会转型给文学写作带来的转变,并从文学传统和现代语境两个角度分析当下的“底层文学”对“五四”新文学以来不同的文学时期“底层”书写的继承,以及当前语境下的“底层写作”的裂变,对“底层文学”的“他者”双重身份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章在大量阅读“底层文学”作品后,结合现代性的相关概念我总结出三类主要的底层人物形象:他们或者在农村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耕种;或者徘徊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或者游荡在城市的街头。这些底层人民用他们最真实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化的视野下,作为社会中的“他者”而存在的苦痛、泪水、欲望和挣扎。
  第三章结合现代性的定义对底层文学中两个突出的审美意象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梳理,同时解读这两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意象给当下“底层文学”造成的美学危机,探讨摆脱这种危机的出路问题。
  结语部分指出,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一现代语境下“底层文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文学真挚性,以及其在文学史中的重要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