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被言说的他者——社会哲学视野下中国媒体中的工人形象
【6h】

被言说的他者——社会哲学视野下中国媒体中的工人形象

代理获取

摘要

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工人阶层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命运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新中国成立前,他们是受压迫最为深重的群体。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深受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底层又一跃而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工人阶层的社会地位也随着下岗运动而一落千丈。 目前,国内外对工人阶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视角:一是将工人阶层作为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阶层的组成部分来研究,侧重于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现实中工人阶层社会地位的变迁。二是直接把工人阶层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考察工人的社会行动,对工人社会地位改善的预期提出理论说明和实证说明。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对工人阶级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而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所在。 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众传媒所“再现”(representation)的工人形象,可以说是反映该时期社会中工人形象的一面镜子:他既体现了该时期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对工人形象的主观选择和推崇;同时又体现了该时期社会现实中客观存在着的工人的形象,并从一个点上代表了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工人。因此,对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中工人形象的特点及其变迁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不仅对于分析和了解工人阶层社会地位的发展变迁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了解这一社会中普遍认可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等,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工人阶层”进行概念上的界定,通过对照经典的工人阶级的概念以及“工人阶级”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历史演变,得出本研究所采用的“工人阶层”这一概念的内涵。第二部分,从样本数量、样本的性别特征、样本的职业类型特征等方面对报刊杂志中所“再现”的工人形象的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报刊中“再现”工人形象时所采取的叙事类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角度分析报刊杂志中“再现”的工人形象对工人阶层社会身份建构的影响。 本研究将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报刊杂志中的以工人阶层为主人翁的人物通讯作为分析文本,选取了《中国工人》、《工人日报》和《工会博览》三份报刊作为样本,从中选出645份有关工人的人物传记类报道,按照时间段的划分进行内容分析,并统一录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社会舆论对于工人阶层社会地位变迁的反映。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的报刊杂志中所“再现”的工人形象,描述了我国工人阶层社会地位的变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变迁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的原因,以及这些“再现”对于工人阶级的社会身份获得的影响。 通过对报刊杂志中所“再现”的工人形象的考察,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报刊杂志中所“再现”的工人形象的表面特征是不同的,但是叙事类型的变化不大。主要叙事类型有:“感恩型”、“吃苦耐劳型”、“大公无私型”等几种,“憨厚朴实”、“少言内向”,“任劳任怨”“忠于职守”是常用来形容工人的词汇,这些高度类型化的工人形象,与现实中工人的生存状况并不完全相符,它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对工人形象的主观选择和推崇。这表明,工人阶层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有效的实现自我表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