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与支架术后冠脉内皮化相关性研究
【6h】

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与支架术后冠脉内皮化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1.2 血浆sTM的ELISA测定原理及方法

1.3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4.OCT检查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OCT检查结果

2.2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 血浆sTM检测结果

2.4分析暴露支架小梁数和血浆sTM水平的相关性

3讨论

3.1 冠心病

3.2 PCI术后晚期血栓形成

3.3 药物洗脱支架损伤后血管内皮的修复

3.4支架内血栓预防

3.5 OCT检测内皮化程度

3.6 血栓调节蛋白

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经皮冠脉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可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但可导致血管内皮化延迟、内皮功能障碍,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可检测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内皮化的情况,但是牵扯到费用、技术原因等问题,这项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所以说找到一种快速、方便的反应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内皮化的指标尤为重要,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被认为是内皮损伤的金标准,但尚未见其在冠脉支架术后的表达情况。本研究拟通过sTM的改变与冠脉支架术后内皮化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ADP受体拮抗剂的用药时间提供参考。
  方法:
  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12~18个月无支架内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以上32例患者的32个支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所有患者都接受双侧桡动脉穿刺,然后从穿刺处送进6F指引导管,经右侧的桡动脉路径进行冠脉造影术,并于同侧进行OCT检查技术,冠脉造影术后把0.014英寸导引钢丝沿着6F指引导管导入到靶血管的远端,然后再沿着导引钢丝将4F Helios阻断球囊导管送至血管远端,然后把引导钢丝退出,将1.4F成像导丝送入靶部位,将其末端和 OCT系统相连接,用低压力泵(大约0.3~0.5个大气压)在靶部位的近端扩张Helios阻断球囊,将血流阻断,同时以0.5ml/s的速度把肝素化生理盐水通过Hlios阻断球囊导管打进冠状动脉内,清除靶血管内的血液后行OCT检查。开启 OCT系统,在视频显示器上实时成像,以15帧/秒的成像速度,以1.0~1.5mm/s速度自动回撤成像导丝并动态成像,每次显示血管成像长度30~45mm,可根据情况分别对血管其它段血管进行成像。根据OCT显示的支架小梁内皮化的程度将以上患者分为非完全内皮化组和完全内皮化组,并选取18例正常成人组成对照组。采用ELISA的方法测定以上各组人群外周血sTM水平,统计分析时应用SPSS17.0软件。所有的计量资料均通过正态性检验,以(x±s)表示,各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支架小梁暴露数目与血浆sTM水平之间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非完全内皮化组、完全内皮化组和对照组血浆内sTM的水平分别为7.98±1.43μg/L、5.25±1.62μg/L和5.21±1.55μg/L。
  2.非完全内皮化组血浆内sTM的水平显著比完全内皮化组和对照组高(P<0.05),血浆sTM因子水平在完全内皮化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3.血浆sTM水平与支架小梁暴露数目呈正相关(r=0.733)。
  结论: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CI术后完全内皮化组患者血浆sTM水平无统计学意义。
  2.正常对照组及完全内皮化组相比较,PCI术后非完全内皮化患者血浆sTM水平显著升高,sTM水平在预测PCI术后冠脉内皮化程度上有一定意义。
  3.血浆sTM水平与支架小梁暴露数目呈正相关关系,可为临床ADP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