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教师社会化过程与教师角色适应的关系
【6h】

教师社会化过程与教师角色适应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提出的理论背景

1.1.2 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预期目标

1.3.1 教师社会化的内容

1.3.2 教师社会化策略

1.3.3 教师社会化过程的个体差异

1.3.4 教师社会化策略与教师社会化内容的关系

1.3.5 教师社会化内容与教师角色适应的关系

1.3.6 教师社会化策略、内容和教师角色适应的关系

1.3.7 学校类型对教师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2.1.1 社会化、组织社会化与教师社会化

2.1.2 教师社会化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第二节 组织社会化研究的理论

2.2.1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2.2.2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

2.2.3 认知-理解理论(cognitive and sense making theory)

第三节 教师社会化的研究范式

2.3.1 机能主义研究范式

2.3.2 诠释主义研究范式

2.3.3 批判主义研究范式

2.3.4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节 组织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3.1.1 组织社会化内容

3.1.2 组织社会化阶段

3.1.3 组织社会化策略

3.1.4 组织社会化结果

第二节 教师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3.2.1 教师社会化的阶段

3.2.2 教师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简评

3.3.1 国外研究简评

3.3.2 国内研究简评

3.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总体构想

4.1.1 研究模型

4.1.2 研究变量解释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假设

4.2.1 教师社会化的内容

4.2.2 教师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4.2.3 个体差异对教师社会化内容和影响因素的作用

4.2.4 教师社会化影响因素与教师社会化内容、角色适应结果的关系

4.2.5 教师社会化内容与教师角色适应的关系

4.2.6 教师社会化内容的中介作用分析

4.2.7 教师社会化的调节变量分析

第三节 研究过程设计

4.3.1 研究方法和工具

4.3.2 研究对象

4.3.3 研究步骤

第五章 实证研究结果

第一节 教师社会化内容问卷的建立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方法

5.1.3 研究结果和分析

5.1.4 讨论

第二节 教师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5.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2 理论框架

5.2.3 研究方法

5.2.4 研究结果和分析

5.2.5 讨论

第三节 教师社会化内容和策略的个体差异

5.3.1 研究目的

5.3.2 研究方法

5.3.3 研究结果和分析

第四节 教师社会化影响因素与教师社会化内容的关系

5.4.1 研究目的

5.4.2 研究方法

5.4.3 研究结果和分析

5.4.4 讨论

第五节 教师社会化影响因素和内容与教师角色适应结果的关系

5.5.1 研究目的

5.5.2 方法

5.5.3 结果和分析

5.5.4 讨论

第六节 教师社会化过程的机制

5.6.1 研究目的

5.6.2 方法

5.6.3 结果和分析

5.6.4 讨论

第七节 高校教师社会化过程的特异性分析

5.7.1 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差异比较

5.7.2 高校教师社会化的内容结构

5.7.3 高校教师社会化影响因素

5.7.4 高校教师社会化过程

第六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2.1 采用交互作用视角揭示教师社会化过程

6.2.2 开发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问卷

6.2.3 国内首次针对教师社会化的大规模问卷调查

6.2.4 研究对象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教育阶段的教师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社会化调查问卷

附录二: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社会化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教师社会化指是个体成为教师共同体中参与性成员的过程,其核心是教师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其结果是使教师具备教师角色要求的知识、技能、信心和动机,并忠诚于所在的学校和工作团队。现有的教师社会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者偏好使用案例分析或访谈的方法,研究内容集中在教师社会化阶段的划分以及新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所关心的事宜方面,且研究视角单一。本研究采用交互作用视角,同时考虑组织情景和教师个体因素对教师社会化结果的影响,并整合组织、团队和工作三层次结果,试图揭示教师社会化过程并解释教师社会化机制。
   作为预备研究,本研究开发了评估教师社会化近端结果(社会化内容)和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基于对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并借鉴已有相关问卷编制了初始问卷,以228名天津市城郊幼儿园教师和甘肃省张掖市的392名教师为被试对问卷进行修订和心理测量学指标检验。最终得到的《教师社会化内容问卷》由20个题目构成,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角色知识”、“任务掌握”、“学校知识”、“学校政治”;《教师社会化影响因素问卷》包含20个题目,四个维度--组织社会化策略、教师主动社会化策略、同事支持和家长配合,其信度和结构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其中,学校、同事和学生家长可以归为情景因素,教师主动社会化策略是教师个体因素。
   随后,本研究以天津、张掖两地基础教育领域的1144名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上述问卷为主要测量工具、同时结合已有的评估教师角色适应结果的问卷,分析了教师社会化内容和影响因素的个体差异,并通过SPSS中的多元回归程序和Lisrel中的结构方程模型两种方法,分析了教师社会化的前因变量、社会化近端结果(教师社会化内容)和终极结果(角色适应)之间的关系。
   首先,人口学变量影响教师社会化内容和策略。从整体上看,已婚教师、从教时间长或年长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对社会化内容的掌握程度高于未婚教师、年轻教师及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另外,男性教师对学校政治学习和内化程度显著高于女性教师,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在学校知识和学校政治的了解和把握方面显著胜于无行政职务的教师。女性教师更偏好使用“观察模仿”的策略促进学习和适应;中年教师更偏好使用“建立关系”的策略促进自身发展,而老年教师更偏好使用“自学、尝试”的策略;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偏好使用“建立关系”的策略;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更多地使用“自学、尝试”的策略。研究还分析了人格特质对教师社会化内容和策略的影响。
   其次,对教师社会化影响因素和教师社会化内容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学校社会化策略和教师主动社会化策略是影响教师社会化内容的最重要因素,它们几乎对教师社会化内容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角色知识是教师社会化内容的核心。
   对教师社会化影响因素与教师角色适应结果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教师社会化各影响因素中,仅同事帮带能显著降低教师离职倾向;另外,同事帮带还能显著提高教师工作满意;组织策略和家长支持能显著促进教师其它各方面的角色适应;教师的主动社会化策略与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正相关。
   对教师社会化内容与教师角色适应结果关系的分析表明:在教师社会化诸内容中,仅“学校政治”维度显著影响教师离职倾向;角色清晰和工作胜任对其它适应结果变量都有显著促进作用;工作胜任仅与组织承诺存在显著负相关。
   最后,通过将教师社会化影响因素、社会化近端结果(社会化内容)和终极结果(教师角色适应)引入同一模型中的全模型分析,本研究发现:学习过程在教师社会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社会化各影响因素还可以通过“符号(symbolic)”和“实质(substantive)”作用对社会化结果产生影响。
   上述分析都是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由于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在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等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在修订教师社会化内容和影响因素问卷的基础上,以298名天津高等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校教师社会化过程的特异性。结果发现,《高校教师社会化内容问卷》虽然也包括四个因子,但因子间的重要性及构成每个因子的题目存在差异;修订后的高校教师社会化影响因素问卷由组织(学校)策略、教师主动策略和同事帮带三因子构成,“学生家长配合/支持”是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社会化的独特影响因素;在高校教师社会化过程中,教师自身因素对社会化直接结果起重要作用,组织方面的影响作用降低;学校政治在高校教师社会化内容中的重要性下降;与基础领域教师相类似,高校教师社会化内容仍然在社会化影响因素和角色适应结果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但起中介作用的具体维度存在差异;与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相一致,除了“学习”机制之外,社会化前因变量还可以通过其他机制(如,“符号”和“实质”作用)影响教师社会化过程。
   本研究采用交互作用视角揭示教师社会化过程,并开发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问卷,是国内首次针对教师社会化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且研究对象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教育阶段的教师,具有一定创新性。今后可尝试使用多种方法、扩大高校群体样本量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进一步检验本研究的结论,并深入研究教师社会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