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女神到神女——《扶桑》英译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变化
【6h】

从女神到神女——《扶桑》英译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和文献综述

1 作品及译本概况

2 国内外对《扶桑》英译本的研究综述

(二) 理论框架和研究问题及方法

1 理论框架

2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译本封面和封底影响读者对扶桑的第一印象

(一) 英文版封面的选择: 美国主流文学的东方妓女形象

(二) 英文版标题的翻译:未体现扶桑文学象征意义

(三) 英文版的小说介绍:迎合西方主流文学主题

(四) 小结

第二章 英译本弱化华工苦难间接调整扶桑女性形象

(一) 辩护还是消除:被弱化的华工苦难

1 华人在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形象

2 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3 被弱化的华工苦难

(二) 小结

第三章 英译本删改扶桑正面描写直接调整扶桑女性形象

(一) 严歌苓女性观与译者女性观的角逐

1 严歌苓的女性观:对西方女性主义的抵制

2 译者史凯姗的女性观:对西方女性主义的认同

3 严歌苓与译者女性观的角逐:女性观差异弱化地母性

(二) 读者反感仿拟东方主义

(三)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由美国白人译者史凯姗(Cathy Silber)翻译,其英译本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于2001年由美国商业出版社东方亥伯龙(Hyperion East)出版,并于同年入围“洛杉矶时报2001年十大畅销书”之列,在美国相当畅销。通过对比严歌苓的原作和英译本,本人发现译本中存在大量删改现象,并最终对扶桑的女性形象塑造产生了影响。本文以《扶桑》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勒菲弗尔所提出的赞助人、诗学和意识形态这三个概念,尝试总结出英译过程中扶桑的女性形象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具体原因。
  本文分为三章,从译本封面和封底的设计、译本在美华工受难大背景的弱化以及译本正面描写扶桑母性和神性、宽恕和包容、自由和原始的段落的删改这三方面具体分析扶桑女性形象发生的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并说明在英译过程中赞助人、译者在诗学和意识形态层面如何进行操纵。
  本文旨在运用操纵理论,从小说形象变化的角度对《扶桑》英译过程进行细致研究,深化对这一作品的认识,并揭露赞助人、译者、意识形态和诗学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在国外的译介提供一个个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