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90后大学生“叹”现象探析——以成都五所高校为例
【6h】

90后大学生“叹”现象探析——以成都五所高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90后大学生“叹”现象的理论追寻与时代背景

2.1 90后大学生“叹”现象的内涵

2.2 90后大学生“叹”现象的理论追寻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

2.2.2 西方哲学流派中“叹”的理论渊源

2.2.3 日本学者三浦展的“下流社会”理论

2.3 90后大学生“叹”现象的时代背景

2.3.1 90后大学生“叹”现象的社会背景

2.3.2 90后大学生“叹”现象的教育背景

2.3.3 90后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背景

第3章 90后大学生“叹”现象实证研究

3.1 90后大学生“叹”现象现状调查

3.1.1 调查方法

3.1.2 90后大学生“叹”现象现状分析

3.2 诱发90后大学生“叹”现象的原因分析

3.2.1 学习任务重

3.2.2 就业竞争激烈

3.2.3 生活压力大

3.2.4 对恋爱婚姻的失落

3.3 90后大学生“叹”现象的特征

3.3.1 自嘲性

3.3.2 激励性

3.3.3 焦躁性

3.3.4 怀旧性

第4章 90后大学生“叹”现象消解的路径

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4.1.1 消解社会固化态势,促进社会阶层正常流动

4.1.2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3 扩大大学生就业社会政策的支持

4.1.4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4.2 拓展学校教育途径,加强教育引导

4.2.1 树立高等教育新理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4.2.2 适时更新学校教育内容,适应学生发展

4.2.3 开发教育资源,开辟教育新渠道

4.2.4 提升教育工作者素质,塑造教师良好的人格

4.3 重视家庭功能,强化家庭教育

4.3.1 推进家风建设,营造和谐家庭育人环境

4.3.2 增强家长自律意识,做好榜样示范

4.3.3 主动与学校沟通,加强与老师的联系

4.4 提升大学生个体素质,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4.4.1 提升个体素质

4.4.2 养成健康人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群体,是时代气息的晴雨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文化的多元融合和网络时代的到来,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叹”现象的发生。90后大学生“叹”现象的出现具有特定的背景,同时也蕴涵和隐射出在社会变革下大学生们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文章在从学理上解析大学生“叹”现象的同时,通过对在蓉5所高校20位90后大学生的访谈对话研究大学生“叹”现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叹”表现为各年级“叹”的内容有所差异,但主要分布在学习、生活、就业与婚恋方面,特别是在大学生恋爱方面缺乏一种发展恋爱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处理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而引发“叹息”的情绪较多;除此之外,还表现在对现时代环境(雾霾)和食品安全的较多关注度。研究表明,当代的社会变迁带给90后大学生的不仅是成长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且使大学生群体在心理上出现了怀旧、无趣、甚至消极等“非青春”现象,这种特殊的心态与原本青春激扬的大学生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特别是怀旧与励志情绪的交叉与矛盾,恰恰说明了现在的大学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
  基于大学生“叹”的这种现存性,再初步总结了其四大基本特征:自嘲性、激励性、焦躁性、怀旧性。对于诱发大学生“叹”现象的主要原因,文章侧重从学习压力重、就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与恋爱婚姻的失落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探索了消解大学生“叹”现象的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四方面协同的路径,即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体系,从外因方面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内因方面提出大学生自身也要追求理想人格、型塑健康人格,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而消解其“叹”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