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当代美学诠释
【6h】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当代美学诠释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愤”的范畴界定

第一节“发愤著书说”综述

一、“发愤著书说”溯源

二、学术界对“发愤著书说”研究现状

第二章“发愤著书”说身体的重构

第一节身的缺失

一、“身的缺失”引发“心的愤”

二、身体之外的冲击

三、汉代身心与形神关系论

四、修身

第二节“愤”的调节

一、自身的调节

二、自身之外的调节

第三章“发愤著书”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愤”作为审美范畴的界定

一、情感何种意义上是美学范畴?

二、“愤”作为情感美学范畴

第二节“愤”书的主体生命意识

一、“愤”书体现审美主体对生命自由的向往

二、“愤”书体现的生命真实性

第三节审美生成

第四节审美想象

第四章“发愤著书”说的意义

第一节“发愤著书”历史意义

第二节“发愤著书”说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发愤著书”先正名于太史公,伴随封建社会带来的繁荣以及专制统治下的抑郁氛围,经后代的润泽、补充发展由孤愤发展至群愤的历程,如“不平则鸣”所以,“发愤著书”说的思想比较复杂。 其次,中国美学蕴含于各种思想如“发愤著书”,其美学思想的隐蔽性特点给我们的探究带来了困难。所以,对“发愤著书”说进行当代美学阐释时,我们主张从原初意义上进行美学的读解。“发愤著书”说强调“愤”是文艺创作的动力,其中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虽为研究者所关注,然而探讨亦存在不足:“发愤”的源头存在阐释不当;二是,作者如何完成“愤”到“著”的转换,即在何种心境下创作的。这些即使他们有分析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基于此,本文拟从“发愤著书”说基本内涵入手,明确司马迁所谓的“愤”对创作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身体的缺失更是心理的缺失。进而分析由“愤”而“著”作者是如何完成生理与情感的转换,试图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出发,探析汉代身体完整性追求,明确身体的缺失是造成发愤的最关切的原因。修身实现了自我的调节,平和的心境是司马迁走向著书的必然性选择。“愤”是人类的情感之一,因愤而著形成“愤”的情感美学观,自然产生了“愤”的心理美学机制。“发愤著书”的发生是在愤怒的情感过滤、沉淀之后,可以说它的发生是在“平和”的情感基调上的审美创造。所以“发愤著书”走过了这样的情感历程:“愤”—平和—著书;情感存在的逻辑:缺失引发的愤,经过调节情感的力度至和,如何调节的?关切到情感美学范畴上与人生境界联系起来主体获得重生,乐忧互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个性存在审美生成。 其中,在司马迁的情感美学思想构成上,包含了审美生成,审美想象以及对自由的深切向往,它们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司马迁情感美学观体系。在笔者看来,“发愤著书说”的当代美学意义为:今天审美活动的发生与进行离不开“愤”情感的产生及净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